第02版:经济2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传媒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08年12月29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辉煌三十载 美好新万源
——万源市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与展望

  30年的改革开放,中华大地沧桑巨变。万源作为一个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面临一系列难度更大、任务更重、情况更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万源改革开放的成功,更具有特殊意义。

  一、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万源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30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也是万源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的30年。30年来,万源成功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向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跃升。

  30年来,发展思路不断完善。30年来,万源发展总体上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前,以解决温饱为重点,完善农业联产承包制,形成以发展乡镇企业和生产粮油为主、林牧副多种经营协调发展的格局,商品经济积极发展。二是1993年合并白沙工农区建市至党的十七大前,以探索发展为重点,不断改革经济发展体制,在工商领域大力推行承包和租赁经营,市场经济逐步形成。三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以提升市域经济实力为重点,形成了“四五五”跨越式发展思路,并在此基础完善和发展,明确“突出主线、推进三化、四轮驱动”,打造“一枢纽、两中心、四基地”,建设川陕渝结合经济文化强市的发展思路。

  30年来,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81亿元,人均GDP9191元,分别是1978年的43倍和36倍;财政总收入2136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02万元,是1978年的1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7亿元,是1978年的30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亿元,是1978年的近3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68元,是1978年的27倍,年均增长11.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017元,是2000年的2倍。

  30年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建“一乡一业”特色乡镇6个和“一村一品”特色村67个,发展茶叶10万亩、中药材15万亩、旧院黑鸡300万只、耳菇600万袋、树花菜2.3万亩;培育天予药业、巴山雀舌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基地建设进程加快。二是优势工业势头强劲。培育壮大能源、农产品加工、建材、冶金、轻化工五大支柱产业,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户,200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9.07亿元,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至24.3%。今年,国内500强、上市企业华新水泥和武汉凯迪各投资数亿元建设2×2500t/d旋窑水泥熟料生产线和综合性生物质能源项目。三是商贸旅游欣欣向荣。大巴山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鑫朗能源成品油储运中心等市场相继建成。培育爱家购物广场、烟草、石油等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重点骨干流通企业;2008年自营出口实现400万美元。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纳入全国红色旅游100个经典景区,龙潭河建成3A级景区,万源大酒店、怡和紫金大酒店创三星级酒店。近年来,年接待游客数均在100万人以上,年增长率在30%以上。

  30年来,城乡面貌不断改善。一是城市形象加速提升。先后建成城市道路交通、供排水、天然气供应等管网系统,基本完成国道210线城区段改道,建成后河翻板闸一级闸阀,商业中心广场、向前广场和河西新区建设等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二是交通枢纽加速打造。近年累计投资3.1亿元,先后硬化县乡公路288公里,新建乡村公路900余公里,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国道210线、省道302线为主骨架及13条县道辐射周边3省7县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加速改善。着力推进以解决农村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通讯难“六难”问题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公路建设,建成集中供水工程35处和微水窖1.2万口,解决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消除D级危房,新建农村校舍1.3万平方米;完成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站建设;改建10千伏线路454千米、低压线路1177千米;全面开通党政信息网、农业信息网,建成移动基站153个,网络覆盖率达96%。

  30年来,民生事业不断推进。大力推进“十六大惠民行动”、“九大民生工程”,切实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建成“留守学生之家”6个。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100%覆盖,城市社区卫生体系覆盖率达85%。动态管理城镇居民低保,农村低保参保人数达1.79万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2.8万人。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0万人,培训农民工和城市下岗失业工人再就业培训2万人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9万人次,就业机会和就业能力大大增加。建成80套新建廉租房和40套经济适用房。大力推进新村扶贫工程,全面解决了农村近10万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二、总结改革开放,积聚万源跨越发展动力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万源市域经济初步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大的格局,在川陕渝结合部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辐射能力。深入总结过去的经验,提炼出可资借鉴的规律,有利于增强发展的科学性和自觉性,为推进万源在川陕渝结合部率先发展增添智慧、凝聚力量。

  总结这30年,改革开放是动力源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深远影响,已经和正在随着实践的发展,日益充分地显示出来。30年来,在改革开放这一伟大转折中,万源市委带领全市人民坚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路线,紧贴党的思路,紧跟党的步伐,结合自身实际,决策不怀疑,执行不观望,精力不松懈,落实不折腾,与时俱进思索和推进万源的发展。30年来,我们紧紧把握发展这一要务,强力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事)业单位改制、农业保险和农业补贴政策落实,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专合组织发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在成都举行“中国富硒农产品基地”新闻发布会,举办中国富硒茶都—四川·万源首届天然富硒茶文化节,组团参加投洽会、高交会、西博会等大型投资洽谈会议等,改革开放促进了万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总结这30年,思想解放是制胜法宝。万源地处边远,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一直以来,由于对外交流不便,信息渠道闭塞,万源人民思想相对封闭,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每一次改革,推进难度相对较大。30年来,历届市(县)委、市(县)政府立足实际,高度重视引导思想解放,先后在全市(县)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解放思想的大讨论活动。特别是近年来,面对各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态势,我们跳出万源看万源,以“寸有所长”的辨证思维对待劣势、发挥优势,深入开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如何实现万源在川陕渝结合部率先发展”等大讨论,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强化对万源市情的认识,解放思想,创新举措、团结拼搏、奋发有为,做到了发展思路立足市情,发展目标切合实际,发展措施科学有力。

  总结这30年,红军精神是强市之魂。1934年,红四方面军历史上著名的“万源保卫战”,红军将士和万源人民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改革开放后,万源人民传承和弘扬红军精神,并不断丰富和提炼,进一步形成了“负重自强、艰苦奋斗、务实创新、团结奉献、不胜不休”的“万源精神”,统揽全市人民的思想和行动。实践有力证明,万源贫穷落后面貌的改变、民生的改善、基础的夯实、经济的提升,是全市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大力弘扬红军精神,全面实践万源精神的充分体现和注解。

  总结这30年,加强党建是根本保障。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近年来,万源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一个团结、务实、苦干的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一批具有战斗堡垒作用的基层组织、一支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我们坚持民主集中制,决策力求科学化、民主化;坚持依法执政,依法办事,善谋大事,敢抓难事,多办好事。创新推进“四评”村官活动,深化“三级联创”,推进“三村建设”;坚持干部考察“三公开”、“三扩大”,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和事迹,扎实开展反腐败斗争,用反面典型教育警示干部;扎实开展党员干部帮扶联系,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大回访等活动,党的执政形象进一步提升。

  三、深化改革开放,激发推进科学发展活力

  我们坚信,进入新阶段,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万源将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越走越宽,越走越好。在达州市“高标准、超常规、跨越式”和建设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的战略定位的总体要求下,根据万源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蓝图,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抓基础、抓项目、抓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实力大提升,城乡基础大改善,社会事业大发展,幸福指数大上扬”目标。

  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要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线,突出“抢抓机遇、开放合作、改革创新、率先发展”,在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发展战略定位上,着力打造川陕渝结合部交通枢纽,川陕渝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川陕渝结合部天然气产业基地、建材冶煤基地、环秦巴地区生态休闲旅游基地、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基地,建成川陕渝结合部经济文化强市。发展路径上,坚持自主创新,不断优化体制机制,突出优势资源转化主线,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进程,强化开放带动、项目拉动、创新推动、城乡互动“四轮驱动”。在发展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政策,在国有企业改革、农业和农村改革、民营经济发展、行政运行机制创新、要素市场培育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形成全民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继续开明开放,推进互利共赢。要立足川陕渝结合部,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的原则,多渠道、全方位、多形式争取市内外、国内外的参与和支持,努力壮大市域经济实力。一是融入大环境。积极主动融入重庆、西安、武汉等大城市的辐射圈和达州、安康、汉中等中等城市的带动区,大力发挥地理位置和交通上的比较优势,强化与周边县区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发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在互利共赢中占领发展的至高点。二是借力大企业。精心谋划、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创新方式,加大力度,注重招商引资和招商选资、招财引智相结合,力争引进大企业、大公司、大产业、大资本,吸纳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整体提升企业发展水平。三是丰富大业态。随着襄渝Ⅱ线、达陕高速公路建成和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快,要超前思考,主动介入,培育和引导新型业态。尤其要针对打造环秦巴地区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和川陕渝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的目标,抓好相关新型服务业的发展。

  继续改善民生,推进共创和谐。时刻了解群众的关注点,把人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维护群众利益,切实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干符合实情、顺乎民意的事。进一步推进以解决“六难”问题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通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来增加就业岗位,同时加大就业培训和就业援助力度,以扩大就业推动创业,努力拓宽城乡居民的增收渠道,夯实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把有限的财力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倾斜,向城乡困难群众倾斜。坚持打防并举,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活动,建立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群众和信访工作,加大对交通、煤矿等生产安全的监管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率。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参与机制,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继续真抓实干,推进务实高效。一要善于把握发展规律。认真研究各个时期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问题、新趋势,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敢于突破、善于总结、勇于实践,创造性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二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增强忧患意识、服务意识、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说实话、出实力、办实事,克服高谈阔论不见行动、形式主义不干实事、轰轰烈烈不重实效的不正之风,多做一些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多解决一些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多办一些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好事,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以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实际成效推动科学发展。三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把实干作为检验和评价干部的重要标准,扩大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范围,大胆使用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敢闯敢干、善于打开局面的干部,让得过且过的干部腾出位子,让四平八稳的干部深感危机,让锐意进取的干部满怀激励。

  中共万源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陈中华    中共万源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王成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业务QQ:423260475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第01版:经济1版
   第02版:经济2版
   第03版:经济3版
辉煌三十载 美好新万源
万源工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高扬旗帜唱大风
万源文化品牌渐舒渐展
山清水秀绘美景
浓墨重彩绘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