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县头条

春来“李”最美 提质增效正当时

——通川区不断延伸青脆李产业发展链条

发布时间:2024-03-26 10:43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立春过后,通川区万亩李花悄然绽放。村庄、田野银装素裹,美不胜收。

春赏李花、夏尝脆李。通川青脆李经过多年发展,从房前屋后的家常小水果,跃身享誉省内外的地方特产,成为促进全区农民增产增收的支柱产业。

岁时春已半,李花正芬芳。眼下,通川区正大力推进青脆李产业提质增效工作,推动通川脆李由大到强、由多向优转变。

园区提升

脆李产出标准化

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无污染,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孕育了通川青脆李“核小、肉多、松脆、味甜”的品质特征。

好花好果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也离不开种果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

春天的北山镇点兵村,青山绿野被绽放的李花覆盖。脆李树下,果农们在农技人员指导下,正抢农时抓管护,为脆李丰产丰收打基础。

“园里的果树有七八年果龄,大树需要保水,我们这段时间正组织果农回填沟渠,为夏季抗旱做准备。”通川区农业农村局园区股股长周勇告诉记者,为提高青脆李种植技术水平,他们根据青脆李生产的各个关键时段,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青脆李种植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

俯瞰双鱼湖社区田家塝。

“2600余亩地,预产240万斤,产值在1300万元左右!”站在自家果园里,田丰种植专合社的负责人唐军,向记者算起了“细账”。“等我把这些种植知识吃透,就去与其他种植户切磋。”唐军扬了扬手里的笔记,骄傲地笑了。

规模化、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脆李发展看数量更看质量”,通川区集中推进青宁、北山、江陵、金石、碑庙、梓桐、双龙等乡镇青脆李基地标准化打造,依托高效节水、土地整治、水肥一体化项目的建设优势,基地内土地调形、生产道路不断优化,新建水池、坝塘、滴灌等农用设施,保障基地浇灌用水,利用农业机械化项目,新建单轨运输车,便捷采撷和运送农用物资,降低劳动成本。

此外,通川区还在生产环节制定了严格的地方标准,建设了通川脆李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按照通川脆李绿色产品生产要求,建立健全集产地环境、安全控制、种苗繁育、生产规程、等级分类、产品包装、仓储物流等产前、产中、产后于一体的绿色通川脆李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形成一套绿色通川脆李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积极推进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按照绿色通川脆李产品标准组织生产,实现种植标准化、产品等级标准化、产品包装标准化、渠道营销标准化。

环线串联

打造高质示范片

周末,前往凤北街道双鱼湖社区田家塝看李花、观彩绘的市民络绎不绝。

“我觉得这儿很漂亮,眼前的风景比‘朋友圈’里的视频、图片更唯美更梦幻。”不停拍照留念的游客王娟直呼“不虚此行”。

除了迎春绽放的李花,今年刚启动的通川区乡村振兴示范线凤凰山片区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成为农旅融合新的“流量密码”,吸引市民竞相打卡。

为促进凤凰山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发挥示范作用,通川区编制了“凤凰山村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推行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立足凤凰山片区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建设产业协同联动、空间集约高效、乡村美丽宜居的农文旅融合村级片区。以母本园青脆李树为基础结合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文化产业打造的双鱼湖社区田家塝便是建设点位之一。

俯瞰双鱼湖社区田家塝。

打造高质高效示范片区,除了点位爆火,作为输血动脉的道路建设同样重要。在凤凰山山脊,一条崭新的公路刚刚竣工。记者驱车从凤北街道双鱼湖社区田家塝出发,经沿山脊新建公路,穿过凤凰村,到达罗江金凤村。在这条公路修建前,3个村(社区)均有从国道210线进村的公路,但受制于地形,3个村(社区)之间无连接公路,到邻村需下山沿国道210线行驶一段距离后再上山。

去年,通川区启动凤凰山片区乡村振兴示范线路建设,共新建6米宽沥青公路22公里,并将部分原3.5米村道硬化路拓宽至6米铺筑沥青,打开一条新通道。

“新建这条产业公路,是我们促进片区发展的‘先手棋’之一,现在半挂运输车也能开上山了。”通川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将以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为契机,打造环凤环线通川脆李产业高质高效示范片,依托城郊区位优势,将环凤产业沿线包括西城文峰社区、凤北双鱼湖社区、东岳镇凤凰村、罗江镇金凤村等4个乡镇(街道)青脆李生产优势区域串点成线、集中联片。

布局谋远

产业发展启新篇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通川区将青脆李产业提质增效作为助推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瞄准产业发展瓶颈,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在组织召开“通川脆李品质提升”专家协商会后不久,通川区迅速出台了《青脆李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

该《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要求,通川区要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形成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立一套绿色通川脆李标准化生产体系。到2026年,全区青脆李产业稳定在4万亩以上,培育绿色通川脆李生产经营主体100家以上,创建通川脆李省级产业强镇1个、国家级产业集群1个,建成集研发中心、创客中心、教学体验中心、产品展示中心的母本园1个,打造绿色通川脆李及加工产品70个以上,力争建设通川脆李精深加工企业1家,初步建成集生产加工、冷链物流、展示展销、品牌创建于一体的青脆李全产业链体系。

田家塝。

为确保《方案》落地见效,通川区成立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联系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的负责同志和区委农办主任任副组长,乡镇(街委)、区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通川脆李提质增效工作专班,下设办公室在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专班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区级有关部门、乡镇(街委)按照自己的职能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动脆李提质增效。

同时,创新推广“科研院校+科研试验基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依托科研院所,培育青脆李产业发展科技人才、创新人才、农业职业经纪人等拔尖人才。依托农民夜校、农业技术推广学校和其他专业技术机构,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等实用人才。并聘请专业团队、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加强品种研发、栽培示范、配方施肥、疫病防控、重金属治理等关键技术研究、攻关和服务指导。

“我们将有效整合涉农项目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用于青脆李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基地、种植大户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提升,区财政每年在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中安排100万元,用于青脆李宣传推介、品牌创建、科研创新、技术推广、特色农产品政策性保险等。”通川脆李提质增效工作专班组长李征坤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将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打造通川青脆李产业集群,做大做强通川脆李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文/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见习记者 杨洁 记者 谭楚甲 图/李平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