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县头条

一窝苎麻的新生

——大竹县乡村振兴微记录之苎麻产业链

发布时间:2023-12-19 09:46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苎麻原产中国,种植使用历史悠久。史料记载:“古者先布以苎始,棉花至元始入中国,古者无是也。所为布,皆是苎,上自端冕,下讫草服。”其中的“苎”便是苎麻。因其形似干草,茎皮纤维品质极佳,在国外又被称为“中国草”。

大竹县自商周始种麻,迄今已有超过3000年历史,素有“中国苎麻之乡”的美誉。汉唐贡品“手工细麻布”就出自大竹县,道光《大竹县志》记载“麻稻为首”,足见苎麻种植广泛。

近日,记者走进大竹苎麻现代农业园区,探访苎麻这一窝“中国草”穿越历史长河,从“单打独斗”发展为“一县一业”,从传统纺织工业转型升级为苎麻新材料产业,带领一方百姓振兴乡村的“蝶变”新生。

常言道“头麻见秧,二麻见糠,三麻见霜”。秋去冬来,大竹苎麻现代农业园区内长势较好的“三麻”有一人多高,农户在绿油油的苎麻地里穿梭剥麻,满地残留的青黄麻杆见证着最后一季的丰收。

“园区面积总共有1.9万亩,品种园内展示有21个品种,我们现在主推的品种是川苎16号。这个品种鲜皮出麻率在12%左右,成龄麻平均亩产340斤,机剥麻最高产量可以达到420斤。”大竹县苎麻产业发展中心委员罗显义介绍,目前,全县苎麻种植面积13.5万亩,共有麻农4.76万户,苎麻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全省总产量的60%,全产业链产值达20亿元左右,是全国优质苎麻原料生产基地县。

据了解,大竹苎麻产业进入鼎盛时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当时的大竹、达县建起了不少麻纺厂。1987年,大竹苎麻种植面积达到历史最高——22万亩,主要麻区人平均收入近千元。从那时起,苎麻这窝“中国草”开始成为大竹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钱草”。

大拇指穿进一节约10厘米长的竹筒里,81岁的川主乡铁佛村1组村民李方文坐在条凳上,熟稔地用麻刀一夹,再一拉,一条完整的麻就手剥好了。“我老伴走了几十年了,两个孩子都在外地,孙子也出去务工了。我在家闲着就种点地剥点麻,别看我八十多岁了,一年种麻还能卖3000多块钱呢。”

川主乡是大竹苎麻的老种植区,村民种地之余,都会多多少少种些苎麻。手打麻因其纤维保留更完整,价格高于机打麻,如今当地仍有不少村民喜欢三三两两围坐一起手工打麻。而批量生产的企业却探索起了科技化发展的道路,试图让老产业提档升级实现新生。

以金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乾城家庭农场、科隆农机专业合作社等为依托,川主乡借助省级苎麻园区建设契机,打造苎麻种植、收储、机械化打剥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了企业、专合社、村级组织、农户利益共赢的局面。

在金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晾晒场,一排排钢架上整整齐齐地挂着青黄的麻条;一旁的加工坊内,机器轰鸣,务工农民手握一把麻杆送入机器内,再往外一拉,一把麻条便机剥好了。

“现在我们发展有苎麻种植基地2700余亩,带动500余户农民种麻,2000余人就业增收。旗下的科隆农机专合社与省农科院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实际打麻需求联合研发了新型打麻机,让苎麻产业发展机械化、现代化。”大竹县金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琼说。

近年来,李文琼重点从事夏布文化的传承、大竹苎麻文化的推广展示,致力于让苎麻成为“新国潮”。其打造的苎麻展示馆内,详细介绍了苎麻功能价值、工业化进程、历史文化等;夏布体验馆则展示了夏布制作过程、夏布工艺品等,让游客能实地体验夏布制作。

老产业的“新生”之路,有的企业瞄准了文化传承,有的企业瞄准了科技“含金量”。在四川亚缇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全电脑粗纱机、细纱机、口精梳机、自动络筒机等500余台套设备正在紧张有序生产。

“我们公司去年7月成立,现有工人200多名,是一家集苎麻种植、脱胶、纺纱、织布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生产苎麻纱线、混纺纱线、交织布、夏布等产品,下一步还将开发服装产品。”四川亚缇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仁君告诉记者,企业产品远销欧美、日韩、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正积极推动苎麻规模化种植基地、中国苎麻交易中心、苎麻脱胶生产基地、苎麻轻纺制造基地四大主体项目建设工作。

近年来,大竹县充分运用苎麻资源优势发展苎麻纺织工业,苎麻加工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四川省苎麻纺织基地。全县培育苎麻生产加工新型经营主体50余家,市级苎麻现代农业园区1个,麻纺生产企业4家,其中玉竹麻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和省级龙头企业,是西南地区唯一规模化麻纺企业,专业从事特种(军工)产品研发、生产和经营,累计发明专利6项。

大竹苎麻前景广阔,未来可期。位于达州高新区的四川华升麻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正在建设苎麻纤维新材料生产线项目,总投资3.94亿元,可年产精干麻5000吨、高支苎麻球2650吨。同时,达州市南国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也计划打造一条苎麻纺纱印染全产业链条,创新与竹纤维等材料混合加工,生产出具有良好性能和品质的服装面料。这些项目必将助力达州苎麻新材料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跨越3000年历史长河,大竹苎麻走过了兴衰荣辱,连接起千万家庭,这一窝“中国草”在新时代发展中焕发新生,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的坚韧“脊梁”。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蒲建国 曹芮铭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