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生

一定跑好最后这一棒!大竹夫妻教师与他们的11个“孩子”

发布时间:2023-11-13 10:57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10月30日,晴空下,一辆满载乘客的大巴车从大竹客运站出发,沿着铜锣山弯弯曲曲的山路,驶向终点站,经过3个中心镇,记者终于到达了高滩场镇,但这并不是终点。从场镇出发,沿着大竹028县道一路向北,再转入一条羊肠小径,才到了土堡村小学,准确来说是土堡教学点。

土堡村小学周一升旗仪式。

这所山坳里的学校,共有11名学生,其中4名一年级学生、7名幼儿园学生。记者初见孙健全、郝晓琴夫妻,两人虽已年近六旬,但脊背都挺得笔直。两年前,随着最后一个年轻教师的离开,夫妻俩便成了这所村小仅有的教师。

“只要他们在这里教书,我就会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土堡村一村民告诉记者,孙健全夫妻俩已经扎根乡村几十年,教了村里两辈人。

耕耘不言倦

土堡村小学建在一个小土包上,从乡道抬头向上望,用水泥垒成的大门顶部贴有“土堡村小学”几个大字,“小”字不知何时不见了踪影。记者到达时正是上课时间,同行的高明镇中心小学老师熟练地拉开铁门的插销后,我们走进学校,这是一座两层楼的白色平房。

“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国歌声中,徐徐升起。迎风飘扬,多么美丽……”一年级语文课《升国旗》是在升旗台旁上的,孙健全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念一句,学生们跟着念一句。看着迎风飘扬的国旗,4个学生看呆了,“好漂亮哦!”短暂的情境导入后,孩子们通过一遍遍朗读与书写熟悉课文。

孙健全正在为一年级学生上数学课。

与一年级学生不同,隔壁幼儿园的孩子是在“吵闹”的游戏中度过一天的。郝晓琴所教的幼儿班是混龄班,最大的6岁,最小的4岁,共有7名学生。这节课是舞蹈课,郝晓琴将手机与蓝牙音箱连接,播放手机里收藏的歌舞。音乐响起,孩子们自觉排成了方阵,跟着老师一起咿咿呀呀唱歌、跳舞。紧接着就是孩子们最爱的游戏环节——丢手绢,学生都爱把手绢丢给郝晓琴,郝晓琴也“被迫”追着孩子们跑,一场游戏下来,后背已是一层薄汗。

尽管学生少,夫妻二人却从未懈怠,哨声一响就上课,从不拖延;每周,孙健全都会去参加中心校的教研活动,没落下过一次;课余时间,夫妻俩也时常交流教学情况。

责任与爱

“嘟—嘟—嘟……”一节课将尽,郝晓琴看了看手机时间,吹响胸前的金属口哨,下课时间到了。这些不过几岁的孩子,正是玩闹的年纪,喜欢跑到外面玩耍,孙健全、郝晓琴夫妻俩下课便拎着小板凳,坐在升旗台旁,紧盯每一个孩子。“主要是不让孩子们跑下台阶。”

郝晓琴为学生发放彩色笔。

为了这些孩子,孙健全夫妻俩既当老师又当父母。孙健全记得,班里的沈才特别调皮,爸妈在外务工,爷爷奶奶管不住他,有段时间整天不来上课,孙健全就每天骑着摩托车去他家接他上学;冷旭涵、冷旭秀两姊妹家是全村最困难的家庭,开学时,看着两个小女孩踏着不合脚的鞋子,夫妻俩回家后立即将外孙女小时候穿过的衣服、鞋子整理出来,装了足足两大口袋送给她们。

郝晓琴教幼儿写字。

正与记者交谈时,一个个子高高的女孩突然小跑过来,向孙健全递了一瓣橘子,“孙老师,吃橘子”,说完便迅速跑开。说起这个小女孩,夫妻两人均有些黯然。孙健全告诉记者,别看这个女孩白白净净的,却是脑瘫儿,她已经11岁了,是班里最大的孩子。

执着与坚守

“只有你们两个人,不累吗?”当记者疑惑地问道,俩人异口同声地回答:“这么多年,习惯了。”

晚上7点吃过饭后,夫妻俩总爱沿着马路散步。夕阳下,夫妻俩脚步轻快,行走间带起微微轻风。“吃了吗?”“在散步喔?”每隔一会,就有人打招呼,他们也都笑着回应。“我是土生土长的土坝村人,我熟悉这里的每一个人,只有在这里我才觉得安心。”

孙健全指导学生作业。

这些年,两人都曾有机会走出土堡村,到更大的讲台去。但牵绊两人的除了对故乡的眷念,还有对乡村教育事业日益强烈的执着与坚守。

1983年,高滩乡还未与明滩乡合并,刚刚初中毕业的孙健全便接到了子女优先录用通知,他有机会顶替父亲成为一名教师,17岁的少年尚不知去往何处,但那时候父亲说:“早就业比晚就业好。”带着些许迷茫,孙健全成了高滩乡车沥村的一名语文教师,从此开始了40年的教师生涯。

如果刚开始选择教育事业还是因为形势所迫,那么后来几十年的坚守则是因为爱与责任——他忘不了,当学生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而发奋向上的场景,忘不了讲了很久的知识点学生终于明白了的欣喜,忘不了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时的骄傲……他也渐渐明白教书育人的意义所在。

郝晓琴带领幼儿园学生跳舞。

与丈夫不同,妻子郝晓琴一开始就是因为爱。平时就爱唱爱跳的郝晓琴顺利通过考试,成了车沥村的一名幼儿园教师。2005年,车沥小学撤并,夫妻俩回到土堡村小学任教至今。“我爸妈现在成了城里人,我反而一直呆在农村。”郝晓琴笑着说。

最后的村小

10月31日早晨7点,高明镇起了薄雾,简单吃过早饭后,夫妻俩骑着一辆摩托车从场镇出发,到校后,打开门窗、收拾教具,迎接学生的到来。

孙健全抽背学生课文。

记者来访时正值暮秋,一阵风吹过,花台里树木凋落的叶子纷纷落下。“别看这个花台小,可是种了好几种花的哦,春天有绣球,秋天有桂花,冬天有腊梅……”一边打扫落叶,郝晓琴的思绪飘回了10多年前。那时,土堡村小学生多、师资充足,但这些年,周围一所所村小被撤并,得益于相对较好的经济发展水平,土堡村小学留存至今。但落后的教学条件,已不能满足基本教学任务,几年前,镇上对土堡村小学的两间教室进行了改造——新铺了地砖,安装了投影仪、音响、智慧黑板、电灯,送来了新的桌椅板凳、教具,但现在,这些物件也慢慢老化、损坏。

郝晓琴带领幼儿园学生做游戏。

高明镇中心小学支部书记、校长朱万勇表示,在土堡村小学就读的孩子往往读到二、三年级就会陆续离开,到城镇读书,随着生源萎缩,在不久的将来,土堡村小很有可能撤并,投入更多反而是对资源的浪费。“但倘若他们不愿意,教学点就算只有一个学生,学校也会派老师前来上课,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下午4点30分,随着放学时间临近,渐渐有家长来到校门口。“我们屋里两代人都在这里读书,只要是孙老师教,娃娃就还在这里读。”一位家长说。“只要还有学生愿意来,只要组织需要我,我就继续在这里教。”孙健全说,“我们夫妻一定会跑好这最后一棒。”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见习记者 文莉萍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