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一村一项目”充盈“天府粮仓”

目前全市粮食总产量已超332万吨,达到全省“十一连冠”标准要求

发布时间:2023-10-27 09:35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依托国家发改委在达州重点打造“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市”的战略机遇,达州在全市采取“一村一项目·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模式,强力推动全市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渠县有庆优质稻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严衡玬 摄)

目前,全市秋粮收割已接近尾声,粮食总产量超过332.06万吨,已经达到全省“十一连冠”的标准要求,“达州粮”持续充盈“天府粮仓”的工作目标成为现实。

“一村一项目”盘活撂荒资源

“过去田不成形,道路不畅,机器下不了田地,稻谷收割全靠人工,不但效率不高,浪费还多。”宣汉县家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军回忆道。

近年来,达州市针对全市乡村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后单个乡村面积增大、闲置资产增多的实际,发动县乡村三级将撂荒地、弃管林地、滩涂地等土地资源,以及闲置房屋等资产转化活化,因地制宜在每个村包装推出至少1个重点项目,以招商引资、资产租赁、资金入股等方式,撬动近60亿元优质社会资本投向乡村。全市以“项目”方式累计整治撂荒地22.7万亩,改造提升种植地5.1万亩,全部用于粮食种植,村集体采取土地整理、资源发包、自主经营等方式,拓宽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向更多土地要粮、要收入成为常态。

同时,达州市还将全市200个乡镇(街道)划分为43个片区,以片区为单元系统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水、电、气、路、通信、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七大网络”基础设施,在全市累计建成了428万亩高标准农田,粮食种植硬件条件得到大幅改善。

目前,达州市通过撂荒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改造等办法,使全市耕地面积激增至646.6万亩。

“社会化服务”提升生产效率

大竹县月华镇是四川省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主阵地,辖区内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四川东柳醪糟有限公司。月华镇党委借助实施“一村一项目·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契机,整合多个村资源与东柳醪糟公司共建“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项目,为园区及周边农户提供农业生产耕、播、种、防、收“一体化”托管服务,带动全镇糯稻种植面积达2万亩。

“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成立后,既提供机械化耕田、播种和收割服务,又负责协调稳定的销售渠道,大大降低了我们种植糯稻的成本和风险,把土地托管给村集体,我们省心也放心。”月华镇光华村村民张美政高兴地说。

据介绍,达州市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和要求,结合地处丘陵山区山高沟深、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实际,通过引进世界500强中化农业等龙头企业带动,大力扶持培育农村生产型社会服务组织600余家,撬动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参与“代耕、代种、代管”,并利用中央专项资金等给予作业补贴,农户出资、村集体牵线搭桥、社会服务组织出力的土地托管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实效。目前全市土地托管达到135.6万亩,实现种植面积、耕作效率“双提升”,村集体、群众“双增收”。

同时,为进一步推动各类资源向农村集聚,达州市还着眼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短板,下沉县级职能部门专技工作力量,组建片区综合巡查执法中心16个、片区农资服务中心23个,招引集聚乡村规划师、农技师、审计师等专业人才1200余人,在群众身边更好地开展农事实时服务。

“全要素保障”增强农业信心

紧邻国道318线的渠县中滩河流域的上万亩梯田中竖立的“把党支部建在‘粮仓’上”9个巨型鲜红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渠县紧紧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坚持把支部建在“粮仓”上,在全县构建起“党组织+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粮食安全发展体系,70万吨“巴渠粮仓”使中滩河流域现代粮油片区成功创建成为四川省“四星级现代粮油园区”。

去年,达州市全力抗旱保苗,将粮食作物受灾面积控制在8.2万亩、成灾面积控制在3.2万亩、绝收控制在0.5万亩,有效稳住了全市粮食生产“基本盘”。来之不易成绩的背后,是“责任落实+政策配套+科技赋能”的多方支撑。

层层分解落实粮食生产任务。大豆、马铃薯生产实行“一图一册”,把粮食生产、撂荒地整治、大豆扩种等完成情况纳入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市委农办月调度、季通报,纪委监委、组织部门全程跟进,审计部门专项监督,对未完成任务的县(市、区),约谈主要负责同志并取消涉农评先评优资格。

市级财政安排1600万元资金,奖励一批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种粮大户,调动主产区和农民种粮“两个积极性”。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到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等强农惠农资金8.4亿元,惠及农户336万户次。积极做好农业保险重大旱灾应急响应和理赔,受益农户12.4万户次,最大限度挽回经济损失。

坚持高端人才与乡土人才“双引进双培育”,致力藏粮于技。建成全国首家市级国家农作物种子检测区域分中心,引进院士在达州建立工作站,开展高产优质水稻“芯片”攻关。建立“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基地”协同创新机制,实施丘陵山区薄弱环节农机化关键技术研发攻关项目,推进“以机适地”。实施“千名农技人员进万家战春耕助力大豆生产行动”和科技服务团巡回指导,建立驻村农技员包点、省市科技服务团成员包片制度,粮食生产实现科技上门服务。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道全 通讯员 郑宏韬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