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方言故事——莫饭吃,怪筲箕

发布时间:2023-08-03 21:21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郝富成

文/徐宇


不管是在大会上,还是在小会上,书记一直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给村民讲:“我们村里天天有人找我办救助申请,同志们,你以为我给你办了申请就光彩吗?丢脸啊!做人要体现价值,要有追求,要有目标,这才有获得感。做不到这些,就一定要认真地找找自身的原因……不要莫饭吃,就怪筲箕,莫钱花,就怪屋基。”书记引用川东北大巴山的一句谚语,顿时让死气沉沉的大会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


在川东北大巴山里,筲箕是厨房里必备的用来过滤食物或盛物的竹器。先用慈竹板作筲箕的主龙骨,后用慈竹丝条密密麻麻地编织在主龙骨的竹板上,丝条与丝条之间的缝隙只可以让水流过,筲箕的模样像椭圆形的小船,形状有大有小,各有用途。譬如,要想吃柴火烘的干米饭,就必须用这筲箕将米汤和半生熟的大米分离。


20世纪80年代以前,粮食紧缺,大米更为稀有,种田人一个月很难吃上一顿白米做的柴火干饭。没有干饭吃,这能怪谁?总不能去责怪筲箕不争气吧。


于是,智慧的大巴山人,将这句话运用到现实生活里了。大到同样一个天、同样一个地,小到同饮一口井的水,有的人生活充满阳光,日子过得幸福而又美满;而有的人生活却黯淡无光,日子过得特别艰难。导致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到底出自哪里?不善于总结,不找自身原因,而是怨天怨地,言世间对自己何等的不公。


在川东北大巴山里,某个人对自己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或事情没有弄正确,或没有朝好的方向发展,就责怪是别人造成的,人们就会这样对他说:“莫饭吃,怪筲箕。”


说“照相”


照相,本是利用光学凸透镜,再通过相机的功能来形成图像。但在川东北大巴山里,有一种“照相”,不使用相机,却也叫照相。


记得小时候读书,老师被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气得吹胡子(川东北俗语:发怒时喘粗气,气力可以把嘴唇上的胡子掀起来)。老师为了教育和帮助他们,利用全校孩子课间操的间隙,点名把这些孩子叫到台子上,让他们面向众人站成一排。老师严肃地对大家说:“我要他们上台来‘照相’,知道为什么吗?这些孩子不守学校纪律,不认真读书,希望大家引为鉴戒,不要向他们学习。”老师说的这个“照相”,其实不是用相机来照相,那年代也没有这个条件,而是让上台的孩子面对众人感到羞耻。老师叫他们每个人都把头抬起来,目光要正视台下操场上的众人。可有的就是不敢抬头,这时候老师发话了:“既然你们不想上台‘照相’,以后就要守纪律,认真读书,保证下次再也不来这儿‘照相’了。”老师想通过“照相”这种教育方式,来帮助不听话的孩子们,其用心良苦。


“不把这些人弄到台子上‘照相’,他们的耳朵里长满死茧了,是听不进去话的,这样下去我们的声誉早晚会被这些人给毁了。”某单位在开大会时,把有错而又屡教不改的人全请上台“照相”。让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羞耻,使其认识到缺点和错误,进而痛改前非,以后不再上台来“照相”,从而起到一个警示教育和威慑的作用。


树要皮,人要脸,做人要知道自爱。智慧的川东北大巴山人,把“照相”当作是不光彩的事。用“照相”这种方式,来教育、帮助有缺点和有错误的人,其手法堪称一绝。



来源:达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