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落地生根

发布时间:2023-08-01 17:01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郝富成

文/文猛


落地生根,生生不息。


大江东去,太龙古镇。在漫长的长江时光格上,船到素有“长江咽喉”之称的巴阳峡,放下铁锚,纤夫上岸,仰望着峡边九丫黄葛树,祈求行路平安,长长的船队,长长的纤索,左顾右看,小心过峡。高峡平湖,巴阳峡沉入江波,船过巴阳峡,大家依然仰望着峡边九丫黄葛树,踏波远去。


在太龙古老的土地上,九丫黄葛树是最大的树,但不是这片土地上最早长出的树,尽管九丫黄葛树是太龙古镇的封面,尽管九丫黄葛树是大江上的“圣树”。


250年前,湖广填四川。向氏家族中一支共10人,数月艰难撑船行舟,逆水而上到了长江之畔高鱼背,下船步行到黄桷梁,见这里土地肥沃,遍地桔香,推船上岸,埋锅煮饭。向氏老翁在九个女儿忙着煮饭的时候,在黄桷梁上种下一棵黄葛树苗,树落地生根,家落地生根,树苗刚好九枝枝丫。


向氏家族开枝散叶,黄桷梁上的黄葛树也开枝散叶,江风吹拂,江水滋润,九枝树丫向着天空无尽伸展,成为大地上茂盛的九丫黄葛树。想到向氏老翁的九个女儿,大家都喊“九丫黄葛树”,是向氏老翁的九个女儿,也是大地上的九个女儿。


九丫黄葛树边有一条古道,通往江边的巴阳峡。因为黄葛树,那条古道叫黄葛古道,连接着大江和大地。


独树成林的九丫黄葛树,种子却比蒲公英种子还要小,飘进风中,沾上鞋底,啄进鸟儿口中。黄葛树种子不会走路,是风要它走,人要它走,鸟要它走。黄葛树不是太龙最早的树,不是太龙最多的树,却是太龙长得最粗壮、最茂盛、最高大的树,黄葛树的种子落地生根,太龙到处都可以见到黄葛树。


仰望九丫黄葛树蓝色的古树名木保护牌,它的编号前六位数字和太龙人身份证号前六位数字一样。


树是我们的亲人,我们都是大地上长高的树。


红桔树是不是太龙土地上最早长出的树,没有人考证过,但红桔树绝对是太龙土地上长得最多的树。红桔在书面语中写作“红橘”,但是在我们三峡,大家总是写作“红桔”,大家更看重木字旁后面那个吉,图一个语言上的吉祥。太龙土地上种植红桔树两万亩,谁也数不清有多少棵红桔树,百年以上树龄的红桔古树就有1000多株,太龙称为“中国红桔第一镇”,名符其实。


有民谣为证:


大禹治水苦,巨仞斧凿痕。


神女赐红桔,奖赏太龙人。


福星碧树挂,惠泽千万年。


在太龙人一代一代传承中,红桔是天上的星星,是神女赐给太龙人的仙果。红桔古称“丹桔”,“大红袍”是皇家给太龙红桔的赐名,太龙土地上有古盐道、古茶道,还有古桔道,那是一条把贡品“大红袍”运到京城的“阆中桔道”。“福星”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词语,红桔高挂,桔香华夏,福照千秋。


神话传说中的古红桔有些缥缈,志书上的记载不容怀疑——


《巴县志》记载:“又西为铜罐驿……地饶桔(红桔)柚,家家种之,如种稻也。”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蜀、汉、江陵千树桔……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蜀汉江陵就是指今天三峡库区万州一带。


到了西汉时期,万州红桔“已产甚丰”,成为皇家的贡品。因为红桔贸易鼎盛,又因为古老的三峡桔道,朝廷在万州专设“桔官”一职,收管桔税,上送贡桔。民国《万县乡土志》记载:“汉时桔正丰,故朐忍(辖万县)设桔官,后代无闻,清末渐兴。约1926年境内约有30万株,或以糖蜜之作,桔饼色味较资内尤佳。”


太龙人有四千多年的红桔种植历史,古红桔在太龙大地上落地生根。在太龙,只要有土,栽上红桔苗,就会长成红桔树,结出红桔。红桔与太龙人民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超越了农业种植和自然生长,成为太龙人最信赖的“庄稼”,种下一片红桔,就是在土地上种了一方聚宝盆,心里格外踏实。


2017年,太龙人在大旗村进行红桔提质改良,引进晚熟柑橘国际专利品种“探戈”,这是古红桔的升华。


我们对待每一棵桔树,就像对待我们的孩子一样。桔树在大地上,坡上坡下,田埂两边,大路两旁,桔树长在不同的地方,桔子的口感味道就会不一样。就像我们同是母亲的孩子,吃着同一口奶,吃着同一锅饭,我们长大后走的方向就是不一样。我们的父辈能够根据地域阳光的不同,选择给桔树施什么肥、怎样打枝。给桔树喂红糖粥是照料桔树最走心、最奢侈,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村庄家家都有一口大锅,不是为我们煮饭,而是为红桔熬红糖粥,红糖粥喂养出的桔子特别红特别甜。


世界红桔看中国,中国红桔看三峡,三峡红桔看太龙。


走进今天的太龙,四月桔花盛开,天地之间,大江之畔,白茫茫一片,一江白,一坡白,一山白,空气中飘荡着浓郁的桔香。


从金秋时节到阳春三月,红桔熟啦,三峡尽展平湖红,大街小巷桔飘香,桔树上挂满通红的桔子,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桔香,那是秋冬点亮的小桔灯,那是秋冬温暖的大红笑容。一江红,一坡红,一山红。果农用背篓把桔树上的红桔装进去,摆满桔园中的桔道,就像一条条红彤彤的小河在桔林流淌,那是太龙最红的季节。


仰望九丫黄葛树,俯瞰江边红桔树,树在向上生长,人也在向上生长,从这个景象想开去,太龙人何尝不是向上生长的树。九丫黄葛树没有挪过,红桔树挪过,太龙人也挪过。俗语说:人挪活,树挪死。这句话在太龙被完全颠覆,高峡平湖,水涨村高,太龙人有了另外一个热泪盈眶的名字:三峡移民。


人要走,树也要走,落地生根是这片土地上最大的词语。


伟大的三峡工程建设,让太龙原太阳溪等11个居民小组和1个集镇成为淹没区,让4580人成为三峡移民。一天天上涨的江水淹没了家园、桔园。家园、桔园就近后靠,从江边肥沃的平坝搬上高坡,高坡上长出了炊烟,高坡上长出了桔园。


魂牵梦绕的故园沉入江波,高坡上是新屋是新树,一切都是新的。


人不辜负大地,大地就不会辜负人。


也许是九丫黄葛树下的子孙血脉里就有远赴他乡的宿命。土地的减少,让这片土地再也承受不住更多的人,外迁他乡是必然的选择。在政府引导下,1588个太龙人远赴江苏南通、重庆璧山等地,给了一生第二个出生的籍贯地。


跪拜巴阳峡,跪拜太阳溪……


告别故土,带不走的东西太多,但是手上总少不了捧上一棵黄葛树苗,人在哪里,心在哪里,根就在哪里,路就在哪里。


离别情,离别情,离别之时难舍分,


土生土长几代人,乡里乡亲几十春。


为了三峡大移民,幸福生活起航程。


我们愉快离,我们愉快分。


我们在太龙镇乡情纪念馆读到了这样一首《离别情》,作者是太龙镇外迁移民魏太得。魏太得专门在九丫黄葛树荫下挖走一棵小黄葛树苗,捧着黄葛树苗,含泪作出这首《离别情》。


那一年,魏太得61岁。


故乡的黄葛树,你们落地生根他乡长得好吗?


在太龙记录落地生根,我们还得把眼光投向江边打鱼人。


巴阳峡水深、峡窄、滩险,峡上方水域江面宽阔,奔流至回,水势变缓,是下水船涉险出巴阳峡后停靠栖息的天然良港。这片水域,有一块裸露出水面的石头,面积有一间房子那么大,形状似鸭蛋,色泽浅灰,横卧江中。石头缝隙中还镶嵌着一个滑动的小石头“鸭蛋”,如石狮子口中的石球,摇得动,取不出。这片水域取名“鸭蛋窝”,长江在此形成一大片洄水区域,鱼类聚集,自古就是长江最好的捕鱼江段,也成就了祖祖辈辈太龙著名的渔民。大家每天在不同时段,轮流驶向鸭蛋窝,在自己的时段里不管有没有收获,都会主动离开,让另外的渔船驶入。


长江给太龙人天然的捕鱼水域,让太龙渔民成为长江最富有的渔民,他们凭着打鱼的收入在江边建起一条渔民街。


2020年1月1日,长江流域全面禁渔,89位太龙渔民和他们的45艘渔船退捕上岸,告别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打鱼生活,渔船证照收回,渔船交接拆除。俗语说: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大江禁捕,渔民不仅离开了鱼,更离开了水,祖祖辈辈的江上生活,今后根在何处?


唐家云,太阳溪社区5组人,小学毕业后就在长江“观音堂”码头打鱼,人聪明,加上父辈传下的打鱼技术,是大家公认的年轻渔王。他和妻子刘芳将渔船交到镇上的时候,夫妻俩一遍一遍地抚摸着渔船,一脸茫然。镇里领导鉴于唐家云对机器熟悉,推荐他去学习水电安装。很快他就成为内行,经朋友推荐到成都从事水电安装,自己开玩笑说现在的工作还是有个“水”字,他这一辈子就离不开水。逢上休息的日子,唐家云总会到都江堰去看江看水,听到江水之声,心里格外踏实,他坚信都江堰的水会一路流到长江,流到巴阳峡。


同为太阳溪社区的陈大学从小跟着父亲陈洪权打鱼,退捕上岸后,盘下一家农家乐。陈大学用在船上练就的煮鱼技术,炖得一锅好鱼,很多人到太龙这个滨江红桔小镇,就是奔着陈家的鱼来的。陈洪权给儿子当采购员、服务员,水上“漂”了40年,突然离开长江,浑身不自在,只好拼命地忙,让忙淡去对打鱼生活的怀念。没有客人的时候,他还是俯瞰长江,看江水悠悠,看百舸争流。晚上做梦,心还得回到渔船上,晃晃悠悠地生活。陈洪权说,江上的日子,晃悠摇摆是常态,上岸了,脚跟稳了却失了重心,反倒站得摇摇晃晃,但是我们欠着水的情,欠着水的债,江水也该“喘口气”啦!


树落地生根,人落地生根,工厂也落地生根。


古老的土地上长出了著名的冉师傅牛肉干厂。


长出了用红桔作原料的红桔深加工厂。红桔酒,桔汁饮料,红桔香精,香皂,唇膏,桔饼,桔皮,从红桔中凤凰涅槃,成为古老土地上长出的全新“庄稼”。


我们在工厂、在社区服务中心、在桔园、在清漂船上、在护渔船上,总能见到退捕上岸的渔民。他们护着机器,护着大地,护着长江,过上了一种完全不同于祖辈的生活,他们的根从水上从渔船上落到大地之上。


走进小桔灯宁波书屋,这是太阳溪上岸的渔民利用当年长江航道处的房子改造成的江边民宿。冰心老人的《小桔灯》在村庄大江边再现,曾经在江上的渔船改造建成一艘艘漂亮的船屋,接待天南海北的客人,船屋下不是长江的波涛,是厚实的大地,那是太龙最走俏的“旅馆”。


住进船屋,船的根不在江上,在大地上,船在大地上落地生根。


月亮出来了,巴阳峡汽笛声响起,明天又是一个艳阳天。




来源:达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