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县头条

“稻路”漫漫

—— 一个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的“种业振兴”路

发布时间:2023-06-09 10:30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6月的天空晴朗明媚,一阵阵微风在大竹县八渡乡花岩村的田野间轻轻掠过。伴随着初夏的到来,当地的水稻制种进入了紧要的整备阶段,制种大户雷小红穿梭田间,轻洒着施肥剂,为即将到来的繁忙季节播洒丰收的希望。

今年是雷小红回到家乡干制种的第七个年头。回首7年创业的酸甜苦辣,她的信心却越发坚定。“技术有企业保障、收入有保险兜底——如今干制种没有后顾之忧,明年争取再扩种100亩。”雷小红的话道出了大竹县制种人的心声。截至2023年6月,全县水稻制种规模已达3万余亩。

“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沿着党和国家为种业发展指明的方向,大竹县从2012年开始申报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经过十年的坚守和奋进,在2022年终于戴上了“国家级制种大县”的桂冠。如今,大竹水稻制种产业如何由大向强?成为每一个大竹“制种人”必须深入思考的时代命题。

“种稻传统、自然禀赋”

为水稻制种扎根大竹打下基石

大竹县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冬暖春早、夏长秋短。华蓥山、铜锣山和明月山三座山峦从东北到西南平行排列,贯穿了县区中部,形成了“三山两槽”的平行山谷地形,为水稻种植提供了理想的自然条件。大竹县水稻制种的“秘诀”正隐藏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之中。

与普通水稻相比,水稻制种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加苛刻。“水稻制种的插秧模式非常独特。首先,我们需要按技术要求分两期移栽父本秧苗,父母本行间要保持约3.3尺的间隔,然后在其中栽插母本秧苗。”据大竹县种子管理站站长叶明瑛介绍,为了避免不同种子授粉相互干扰,必须进行安全隔离。

大竹县高明镇水稻制种基地 (高炼辉 摄)

充分利用天然的隔离条件和显著的生态优势,大竹县分片区、分村划分制种区域,并选取高明镇、童家镇、周家镇等乡镇的浅丘陵小盆地作为制种的核心区域。此外,大竹县还科学制定了插播方案,使制种田周围的非父本品种,与制种田父本的抽穗开花期错开20至25天以上。借助山岭、林带等自然屏障,巧妙地阻挡了外来花粉的传入,水稻制种纯度能达到达98%左右。

“我们八渡的水稻制种条件很好,三月份播种,到八月初就能够收割,整个过程只需5个月。”雷小红表示,“时间短、挣得多”是众多制种大户选择这个产业的重要原因。

如今,大竹县通过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在水稻制种核心区集中全覆盖建设高标准农田,极大地保障了安全生产和利用效率。“过去,制种育秧需要大量人工投入,但现在田地平整后,借助育苗盘、适时灌溉等技术,能有效减轻制种的劳动负担。”叶明瑛说,面对农村缺乏劳动力和技术的问题,科技工作者都想到了办法。纵横交错的水渠道路、周到便捷的社会服务,以及提供完备技术支持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都给农户干制种带来了“底气”。

“解决后顾之忧”

是制种产业稳步发展的秘诀

整地、育苗、插秧、施肥、扬花……水稻制种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心呵护。

“水稻制种技术要求高,流程复杂。最初在全县推广水稻制种时,农户们普遍不太接受。因为大家都习惯种植传统稻,虽然收益不高,但也算轻车熟路。”叶明瑛说。

如何调动农户参与水稻制种的积极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带着农户干、帮着农户赚”。

2008年,大竹县引进四川金色绿丹种业有限公司,带来了名为“宜香优2115”的拳头产品,以及标准化的生产流程。通过推广“公司+基地+专合社+农户”模式,推进企业与基地合作共建,成立专合社培养技术团队,逐户宣传教授标准化的播种、移栽、用药等技术。

“水稻制种收获后,企业派专人以订单收购,这有效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叶明瑛介绍道,2008年,农户每亩制种纯收入就达到了1200元,仅在高明镇,水稻制种区域就扩张了300亩。

之后的数年间,大竹县持续发力,于2012年先后出台了《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规划》《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规划》等政策文件,从企业招引、技术装备、基础设施等各个维度齐头并进。仲衍种业、四川川种等省内外的主要种业企业相继与大竹县签约,供水管道、电力增容、生产便道等建设不断跟进……到2016年,制种农户数量急剧增加,达到2100户5100多人。全县水稻制种面积突破1.5万亩,每亩的纯收入也到了历史最高的4000元。

对于水稻制种产业,收入的波动性是农户最担心的问题,靠天吃饭仍是最大掣肘。为筑起抵抗天灾的堡垒,2017年,大竹县先行先试,推出特色农业保险,通过县级财政资金为制种农户提供保险兜底:农户只需承担30元的保费,财政补贴90元,水稻制种每亩保额2000元。

事实证明,农业保险的“减压阀”作用得到了彰显。2020年7月,大竹县发布了近5年来首个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制种农户普遍遭受了灾害。然而,依靠保险,不仅弥补了农户的损失,有些农户还略有盈余,这极大地保护了他们从事制种的积极性。据统计,近年来大竹县水稻制种主体通过政策保险获得的理赔金已超过2500万元。

如今,大竹县制种面积常年稳定在3万亩左右,年产种子450万公斤以上,辐射11个乡镇41个村,制种农户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培育制种大户、制种专合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制种主体150个。水稻制种产业在大竹“量变的积累”为“质变的突破”奠定了坚实根基。

“打造川渝制种产业新高地”

引领制种大县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6月5日上午,大竹县与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投资亿元建设大竹县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育繁推”一体化建设项目。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宋维平介绍,“我们计划在大竹县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及‘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同时,建设种子繁育的全程数字化、可视化、标准化系统,实现基地种子品种繁育、生产加工全程可追溯,带动全县种业数字化发展,助力大竹县打造种子自有优质品牌。”

根据协议,大北农科技集团将在大竹县设立院士(专家)及博士后工作站,引进国内院士专家团队提升研发实力,引导国家级重点研发和科企合作项目落地,为大竹县种业现代化发展引入高端智力。

“龙头企业为我们攻克技术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撑。”大竹县委副书记王明清说,“在协议框架下,我们将优化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模式,加强科技创新和品种研发,5年内培育2至3个有大竹标识的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水稻新品种,带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全程机械化步伐也在持续加快。大竹县与绵阳农科院开展技术合作,积极示范推广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机插秧、无人机授粉等关键技术,因地制宜推广适合丘陵地区的轻简化制种技术;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耕、种、管、收等服务,减轻劳动强度,提升制种效率。

从行动中不难看出,正走在高质量推进水稻制种产业发展道路上的大竹县,进军川渝制种产业新高地的目标也变得清晰可循。“力争到2025年,将制种面积扩大到5万亩,年产种子1000万公斤,全程机械化率达80%以上”——这是大竹县水稻制种产业的蝶变之路,也是从制种大县向制种强县迈进的必由之路。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曹芮铭 特约记者 邱椿博 程一凡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