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完美人生,是内心的温暖与平和

——读毛姆的《刀锋》有感

发布时间:2022-01-12 11:56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冷苏红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从人间匆匆而过,每个人都想要成功,每个人都想要幸福。

但是成功与幸福的是什么,每个人的定义都不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通过什么手段去追求成功和幸福,更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这就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知与行。

对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始终保持分明的观照和觉知——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然后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

“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因此走出了这迥异的旅途。”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毛姆在《刀锋》里,叙述了不同的人所选择的不同人生,毛姆把自己藏在角色的后面,冷静地叙述,并没有明显地褒贬。

舅舅艾略特爱慕虚荣,痴迷于出入各色各样的社交,对自己年老体衰被嫌弃耿耿于怀;伊莎贝尔不愿意接受拉里追逐内心的选择,嫁给对自己爱护有加的丈夫,心中总是牵念着拉里,爱恨交加;格雷是伊莎贝尔和拉里的朋友,钟情伊莎贝尔,在和伊莎贝尔成婚后,先后经历破产、精神疾病折磨,最后重新振作,继续做体面且高薪的工作;苏姗当画家们的情妇,辗转成了大亨的情妇,又续弦做了夫人;苏菲也曾在年轻时追寻诗意的人生,在失去完美幸福的家庭后自甘堕落,穷途末路,被杀后溺水而亡。

书中的主人公拉里,和这几个人几乎是同样的起点——大致的家庭状况和思想状况,却和这个人走上完全不一样的道路。

目睹最亲密的战友为了救自己而丧生,年轻的拉里开始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拉里说:“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我想活得有点意义,但又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拉里拒绝成为证券经纪人,试图通过大量的阅读从先贤那里找到答案;两年后,未婚妻伊莎贝尔无法认同拉里的思想,跟他解除婚约,他开始了全心全意探索人生意义的历程。先是主动到一个煤矿上做矿工,随后又在一位同事的影响下接触到神秘主义思想,在漫游中遇到恩舍姆神父,来到神父的修道院,劳动、静修,希望在宗教中觅得出路。再度踏上漫游之路的拉里在一条游轮上当水手,本想回到美国的他因机缘巧合留在了印度,通过日复一日的静坐、冥想和修炼,在印度的精神哲学中找到了自己认同的答案。

拉里对于如何“行”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平静、节制地生活,满怀慈悲,无私忘我并且禁欲克己”;“我个人以为人类能够追求的最高理想就是自我的完善”。

在某种程度上,书中的每一个都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无不如愿以偿:艾略特成为社交名流;伊莎贝尔凭着巨额财产,活跃于上流文化圈;格雷有了轻松赚钱的稳定工作;苏姗的生活无虞;苏菲求得一死;拉里获得幸福之道。

艾略特、伊莎贝尔、格雷等等,虽然获得了别人眼中的成功,是否幸福,是否快乐,仍然是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一言以蔽之,冷暖自知。

这个世界上,也许从来都没有正确的选择。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让选择趋于正确,让自己趋于完善,让内心温暖与平和。

温暖,是内心始终保持光亮并烛照他人;平和,是不纠结、不畏惧、笃行不怠。

年轻的王阳明在求索的过程中,也在追问:“人活着要做什么,才是天下第一等事?”

活得明白,明白地活,便是世间第一难事。

越过刀锋是痛苦的,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很困难的。

生活中有众多矛盾与利益纠葛,有人迷失于失序的世界,有人坚信善良,有人外表笃定,有人内心彷徨,有人慈悲为怀,有人不知变通,有人轻信他人,有人防卫心重,有人恶劣,也有人慷慨,凡此种种构成了众生之相。

而种种不同的面目,使得成功与幸福在每个人的内心有不同的评判。要么是疲于奔命、身心交瘁,却什么也没得到;要么是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却丧失了快乐和幸福;或者就是在别人看来似乎什么都拥有了,却感觉比尚未拥有之前更为茫然和困惑。

究其原因,就是失去了对内心的观照与对自我精神的叩问和完善。

可能很多人在心里都曾希望像拉里一样寻找真理和内心的自由,可是最后,绝大多数的我们,都活成了伊莎贝尔或者艾略特。

物质与精神、信仰与道德、欲望与理智,无不考验人性。

所以,主人公拉里与作者毛姆在文章当中关于人生意义的问答,又何尝不是每个人内心两个自我的搏击?!

《阿甘正传》里的一段话:“我不觉得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是什么,然后做一个简单的人。”拉里一路追寻,一路放弃,将伊莎贝尔、高薪工作、名声、金钱,一一剥除,消失在了茫茫的人海,和大海一样广袤又包容,和星辰一样黯淡又璀璨。也许拉里仍然没有找到几千年来人们在追寻的答案,但他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找到了自己完美的人生。

据说,有人考证出拉里的原型是出版过《逻辑哲学论》《文化与价值》等逻辑学与哲学的著作的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对生存本质有着深刻的感知,他的人生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贴着地面行走,不在云端跳舞。”

维特根斯坦临死时,满足地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王庆红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