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两晋风云说略(四十七)

发布时间:2021-11-16 11:20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罗学闰

据说,“太原王氏”有个最显著的面部特征:鼻子硕大。因此,“太原王氏”又被称为“齇王世家”。有史家说,“太原王氏”始显于曹魏时期的王昶。王昶是名门之后,他的父亲王泽是东汉的代郡太守。在曹魏时期,王昶可以说是左右逢源,先出任曹府(曹丕),后又被司马氏(司马懿)看重,最后竟然混到了“开府仪同三司”的地位。还是在三国鼎立时代,文武双全的王昶才走完了人生路(259年)。

王昶有三个儿子,一个叫王浑,一个叫王深,一个叫王湛。他们却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王深一脉,少见史记。王浑因灭吴有功(280年),显达于西晋。儿子王济还娶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姐姐常山公主,成为皇亲国戚。但是,在晋武帝(司马炎)遣齐王司马攸回封国时(283年),王济派妻子常山公主会同京兆公主(甄德妻)到司马炎面前“以泪留人”,结果逆了龙鳞,被司马炎来了个扫地出门。这个甄德,也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姐夫,曾先后娶司马师、司马昭的女儿为妻。甄德原来姓郭(郭德),是郭太后的弟弟。这个郭太后,是司马氏废立曹氏皇帝的一张王牌。郭德先后娶了司马家的两个公主,足见司马家对郭太后的看重。但是,郭德的改姓,却缘于一桩“阴婚”。据说,魏明帝(曹叡)的爱女曹淑早夭(232年),通过皇家的安排,就与甄皇后(曹叡母亲)的侄孙甄黄(已故)举行了“冥婚”,郭德就“过继”给甄黄夫妇,所以就改姓“甄”,叫“甄德”了。

“长公主”的称呼是相对于“公主”的,“公主”是现任皇帝的女儿,而“长公主”则是现任皇帝的姐妹或姑姑。晋武帝(司马炎)对两个长公主是怎么处理的,史上无载。但对王济、甄德这两个皇亲国戚,就有点不客气。王济外放离京(徐州刺史),甄德虽然留在京城,但位置就很“靠边”了(大鸿胪)。他们从此开始放浪形骸,极度奢侈,因纵情酒色,不几年就都病死了(郁郁而终)。对于王济,史书上说他生卒年不详。但是,王济死时,他的父亲王浑还健在,尝尽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凉。不巧的是,王浑又死于西晋八王之乱(297年)。永嘉之乱(307-311年)中,王浑后人的发展势头急剧衰减。到了东晋,王浑这一支更不见容于皇帝司马睿。因为,王浑这一支与匈奴刘氏(刘渊)是世交关系,曾经跟着成都王司马颖攻打东海王司马越。晋元帝(司马睿)移镇建邺,是司马越的有意安排,有了这个“隔夜仇”,东晋就“不与刘、石通使”,王浑一支的发展在东晋就基本画上了句号。

王湛一支因为“五世盛德”,与司马睿也没有前仇旧恨,就在东晋逐步“吃香起来”。先是王承(王湛子)见重于东海王(司马越),任职记室参军。司马越说他是“人伦之表”。“衣冠南渡”后,又见昵于晋元帝(司马睿),被推举为“东晋第一名士”。但是,东晋才刚刚建立(318年),王承就因病不治而亡。王承的儿子王述,到30岁时(333年)还不为人所知(未名于世),人们都说他像个傻子。后在王导、司马岳的提挈下,走进东晋的官场(334年)。先基层再重用,先武职再文官,最后官居尚书令(364年)。能够入朝做尚书令,是因为两年前(362年)的一件大事:桓温北伐后要求迁都洛阳,朝野都觉得桓温难制。时年64岁的王述挺身而出,劝住了桓温,因此特诏其入朝为尚书令。王述在尚书令任上不久(364年),就提出“致仕请求”。朝廷不许(夺情),导致王述累死在岗位上。

历史年代有些抽象,我们把右将军王羲之拿来做个参照物。王羲之一直看不起王述,但王述却声名鹊起,王羲之“羡慕嫉妒恨”。会稽内史王述的母亲逝世(353年)需要“丁忧”,朝廷诏令王羲之代领会稽内史。王羲之到任后,连日声称要去吊唁,王述就洒扫门庭等着。但是,王羲之到了大门口,当王述去以礼相迎时,王羲之却扬长而去。殊不知,王述好运又来了,丁忧后就升任扬州刺史,上任时不仅不去拜访王羲之,还命人检举王羲之的各种问题,逼得王羲之称疾辞职(355年)。王坦之是王述的长子,少而知名,几与郗超(郗鉴孙)齐名。当时有谚云:盛德绝伦郗嘉宾,江东独步王文度。“嘉宾”是郗超的“表字”,“文度”是王坦之的“表字”。“独步江左”的王坦之,深得父亲王述的溺爱。及至他长大了,父亲仍把他抱在膝盖上说话,因此,又有“膝上文度”的谑称。王坦之也出在桓温门下(长史),也曾经是桓温的亲家:桓温女儿嫁给王坦之的儿子。但是,王坦之也有自己的鲜明立场:与谢安联合钳制桓温,坏了桓温的好事。在桓温“殡天”后(373年),与谢安同掌朝政。两年后(375年),王坦之病死(终年46岁)。后来,王坦之的儿子们,都身处文武要冲,尤其是第三子王国宝,还与会稽王司马道子一起玩弄朝纲。到这时,太原王氏王湛一脉,已逐步发展成东晋当红的名门望族。有史家说,太原王氏影响了东晋朝政约20年。这20年,以淝水之战(383年)为起点,以桓玄篡夺(403年)为终点。这个时期,也正是东晋门阀政治的衰落期。我们都知道,东晋门阀政治的特点是“王与马,共天下”。历史也真有点趣味性,东晋门阀政治起于“琅琊王氏”,终于“太原王氏”,首尾都跟“王氏”有关,让“王与马、共天下”几乎一语成谶,这是东晋历史最鲜明的特点。

其实,东晋末年朝堂的人物都“有点二”。晋孝武帝(司马曜)明明是个皇帝,娶个老婆,还要多方征求大臣意见,导致谢安和桓冲产生矛盾。最后,谢安意见胜出,太原王氏王蕴的女儿成为皇后(375年)。这又让太原王氏的王坦之一脉产生意见,急忙把王国宝(王坦之子)的从妹送去会稽王(司马道子)府做了王妃。这也就算了,本来谢安因淝水之战(383年)就阙功至伟(功高震主),晋孝武帝本来就有些疑忌,王国宝又来挑拨离间。这个王国宝,还是谢安的女婿。因为谢安不喜欢这个女婿,就抑而不用,让王国宝把岳父谢安“恨得屎流”。王国宝一挑拨离间,晋孝武帝(司马曜)居然就信进去了,导致谢安黯然出朝,声言“去广陵修筑新城”(385年)准备北伐。

司马曜的父亲是司马昱(简文帝),到简文帝驾崩时(372年),就只留下了司马曜和司马道子这两个同胞兄弟。为了守好司马氏的江山社稷,司马曜就叫司马道子入朝,与谢安兼领尚书事(383年)。明明是两个亲兄弟,度过短短的蜜月期,这两兄弟却明争暗斗起来,再加上太原王氏各为其主:王蕴女儿嫁给皇帝(司马曜),是绝对的“保皇派”,他们的代表人物是王恭(王蕴子);王国宝(王坦之子)的从妹嫁给丞相(司马道子),是绝对的“保相派”,他们的代表人物是王国宝。皇帝和丞相“相持之争”,带来的是后党和妃党的“党朋之争”,后来演变为对重要方镇的争夺,皇帝(司马曜)与丞相(司马道子)所掌控的方镇,达到了犬牙交互的地步,最后形成了方镇对立,战事(内乱)一触即发。刚才说的“绝对”,也不尽然。在方镇对立中,太原王氏却并不坚定,左右摇摆。这种“主相相争”的局面,持续到晋孝武帝魇崩(396年)才算基本结束。

“主相相争”的第一个牺牲品是袁悦之,他依附于司马道子,劝司马道子独揽朝纲,架空皇帝(司马曜)。不曾想,这个建议被晋孝武帝的舅老倌王恭(皇后兄)知道了,密告晋孝武帝。晋孝武帝怒不可遏,把袁悦之菜市腰斩(389年),算是给了司马道子朋党一个鲜明的信号。历史学家田庆余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把“主相相持”分为五个阶段:384年(淝水之战次年)到389年,以袁悦之被斩为分水岭,“主相相持”的主要表现是对“上下游方镇”的争夺,在这个阶段,主相双方几乎打了个平手。到了392年,荆州刺史王忱死去,激起了晋孝武帝抢夺荆州的热情,甚至采用不正当手段(中诏),不经过正规程序,把殷仲堪直接任为荆州刺史。在这一局中,司马曜抢先得手,略占上风。晋孝武帝死后(396年),方镇的王恭、殷仲堪连兵反叛,形成了两藩与中枢之争。后来,道教起义军参与其中,演变成了“孙恩、卢循起义”。晋孝武帝死后两年(398年),两支太原王氏都先后走向覆亡的命运,东晋门阀政治也就此走到尽头。这时(399年),也即将翻开五世纪的日历(400年)。

史载:司马曜和司马道子都沉迷佛教,各自的府上都有和尚和尼姑。据说,殷仲堪能为荆州刺史(392年),皇宫中的尼姑支妙音功不可没。晋孝武帝(司马曜)正是听了支妙音的“赞歌”,采用“中诏”的方式,出殷仲堪为荆州刺史的。据说,殷仲堪出任荆州刺史,桓玄(桓温子)也有一份功劳。因为原有荆州刺史王忱对桓玄“不感冒”,处处裁抑桓玄,让桓玄觉得很不爽。于是,桓玄就买通了支妙音“共襄盛举”,让殷仲堪出任荆州。所以,有史家说,殷仲堪出任荆州,晋孝武帝是胜利者,桓玄也是胜利者,这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政治事件。前面说到桓温入朝处理的“卢悚入宫案”(372年),其实就是一起典型的“宗教动乱”(道教)。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卢悚,自称“大道祭酒”,聚有信徒800余家,准备迎海西公(晋废帝)复辟。海西公(司马奕)还沉浸在被废的阴影里没有走出来。卢悚只好率众攻宫城广莫门,诈称海西公还,突入殿廷,夺取武库甲杖。后朝廷调兵抗击,卢悚与其部众“皆败死”。幸好海西公(司马奕)没有前来参加共同政变,让自己苟活到了386年。

晋孝武帝死了(396年),“国不可一日无君”,晋安帝司马德宗(司马曜长子)继位,这是东晋第十个皇帝。这个皇帝,比西晋的傻皇帝(司马衷)还要“傻”,连白天晚上、严寒酷暑都分不清楚。有这样一个“傻皇帝”,司马道子独揽朝政就当然不在话下了。(待续)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