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城市记忆·弥

发布时间:2021-07-23 10:28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城市发展犹如细胞更新,新旧更迭或许已是一场自然而然的宿命。当老旧的红墙黑瓦被林立的高楼大厦遮掩,当“摩登时髦”的家具被贴上“老套落伍”的标签回收,一个时代的登场伴随着另一个时代的落幕。机械的轰鸣即将响起,挥舞的铁锤快要落下,那就闯入季夏的蝉鸣与燥热,再走一次旧时光里的街头巷陌。

清晨六点,城市的亮还有几分失焦,惨白中透着些朦胧。

这是一片扎根在厂区边的公房,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便开始见证和讲述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生活故事。

南瓜藤攀墙而生,叶子与藤蔓纠缠不清,一同附着在路边的烂墙上。横七竖八晾晒的衣物阻绝了外来人的去路,唯有弯腰低头,才能在最平凡的市井生活里窥得一隅。

低矮的平房,裸露的砖墙,几列纵向平行的房屋之间,留有仅供一人通过的半米宽过道。邻里邻居你来我往,相互侧身,从各家的房前屋后走过,狭仄的空间也倒成全了知根知底的熟络。

每间四十余平方米的大小,暴露了几代人蜗居的事实,却也彰显出寻常百姓家的生活追求。靛蓝色的墙面,铬黄色的地砖,一间被绿色植物所环抱的屋子在众多住户里尤为特别。整齐摆放的瓶瓶罐罐,干净温馨的室内陈设,女主人在洗衣台前洗洗刷刷,从生存到生活,总有人能将乱麻式的结果条条梳理,专注而勇敢地演绎着自己手握的“剧本”。

复行数十步,偶然瞥见一窗。纵使廉价的窗户纸上还沾着尚未除尽的污垢,可当阳光挥洒在天鹅与水草的图案上,光影闪烁,状若琉璃,艳丽夺目的色彩夹杂着拼接的破碎感,让人生出在这小小街巷撞见哥特式教堂里玫瑰花窗的错觉。而这扇被阳光青睐的玻璃,惊艳了曾经的琐碎时光,其主人即便谈不上“大隐隐于市”的从容,却也称得上深藏不露的理想“生活家”。

或许在他人眼中,这里是破败不堪的“城中村”,可对于在此生活几十年的人来说,它远非一栋建筑这么简单。当生活的烟火气堆叠成整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尚未消散的氤氲混合着太阳的光晕,成为了某一阶段的专属符号。

悄然从公房退出,拐入另一小区,深深处立着个花坛,没有花,只有树。粗壮的枝干似爪牙般紧紧抓附着泥土的身躯,而那凸出的树根活像大地的瘢痕。这里曾是孩子们课后的聚集地,打弹珠、捉迷藏、扇纸牌,玩得不亦乐乎。若是看到他们突然呈鸟兽状散开,那必定是楼上飘来阵阵饭菜香以及几声响亮的“谁谁谁,快回家吃饭”的叫喊。

而相较于城区内老房子的“闹中取静”,达川区南坝社区橡子山路的旧房屋依山而建,远离喧嚣,斑驳的墙壁道尽了往昔岁月的沧桑变幻。

从前,这里的时光似乎比别处过得更慢。傍晚,楼前的大树下挤满了乘凉歇荫的住户。男人们光着膀子,露着肚皮,围在一起打扑克、吹壳子。小孩子穿着凉快透气的薄褂褂在周围跑来跑去,若是遇到摊贩推着冰柜车前来叫卖冰粉凉虾,馋嘴的娃娃便拿着父母给的五毛、一块钱争先恐后地簇上去。当然,再贴近的邻里关系偶尔还是会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皱眉叉腰惹得整条街的人都出来围观。有当和事佬劝架的,有全程看热闹的,甚至还有火上浇油的……在这个似乎被人遗忘的角落,上演了无数次最真实最底层的家长里短。

而如今,一个“拆”字大喇喇地揭秘了这片楼的最终归宿。七拐八绕的管道、拉拉扯扯的电线、破碎的玻璃、半掩的门窗,屋子里尚且残留着最后一丝生活的气息,但更多的却是厚厚的灰尘、昏暗的光线以及交织的蜘蛛网。过路的人并不在意这里曾经有过怎样的鲜活和热闹,在这条通往达州中学的山间道路上,大多身为家长的他们关心着教育和饮食方面的问题,譬如孩子回家想吃点什么?

视角决定了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形状。从远处望,自近处看,不少房屋散发着年久失修的味道,台阶布满青苔,屋顶长出杂草,草里长出旧鞋,几个泛黄的旧拖把有一搭没一搭地倚在栏杆上,还有几件零星散落在地的衣物定格了房屋主人离开前的最后一秒。

在城市里默默行走着的人啊,当他们被时光不断记起又遗忘,终将到来的告别该以何种体面的方式上场。

又一次坐到老树下,忽然发现,楼道里开出了不知名的花,以一种顽强的姿态,从石缝中自顾自地生长。楼边的株株梧桐,不知在这站立了多少春秋,只看见阳光从枝与叶的缝隙中掠过,在地上投下斑斑点点的光影,煞是好看。石凳上,几位早起的阿婆婆将拐杖丢在一旁,闲坐一起,拿着一把蒲扇在手中轻轻摇晃。看来,那是满头银丝也挡不住的东家长西家短。

现在与过去重叠,营造出了一股凌乱又规整、破碎又和谐的美感。如果不是旁边偶尔经过的汽车,这里和从前的夏夜几乎没什么区别。

人们钟情于追忆和怀旧,伸出手去,想要抓住的到底是什么?在前行的车轮里,楼越修越高,人却好像越隔越远。面对一年打不了几回照面的邻居,我们怀念的或许是曾经触手可及又些许嫌弃的人情味儿和生活味儿。可另一方面,愈加私密和独立的个人空间填补起了父辈们曾缺失的某些碎片,社会的飞速发展让我们有精力和渴望将生活环境聚焦于安全、规整和现代上。

已经消失了的,或正在消失的,老旧楼房尘封了往日记忆,像那些被丢弃在街边的家具,陷入了一种留与不留的尴尬境地。曲终人散,人声鼎沸终须散场,不必感伤……

□王静/文 孙伟/图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