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名旦康仕金与巴渠河川剧往事(下)

发布时间:2021-07-14 17:57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冷苏红

川剧演员训练班于1958年6月1日正式开办,曾多次更名,被坊间简称为“艺干校”,招录过8批学员,培养出不少杰出人才:张尚全,曾任大竹县川剧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达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迄今已创作大小戏剧作品100余部,获国家、省、市各项大奖30余次,被誉为“巴山奇才”。肖德美,国家一级演员,教授,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青年艺术团团长,1996年获中国戏剧演员最高奖“梅花奖”。1997年拍摄川剧电视戏曲片《芙蓉花仙》,获全国展播评比一等奖、全国电视剧“飞天奖”。李乔松,国家一级演员,四川省职业艺术学院教授,曾任德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德阳市川剧团党支部书记、团长。参加四川振兴川剧调演获一等奖。蒋晓明,国家一级演员,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广安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曾任邻水县川剧团团长。朱志华,国家一级编导,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中国东方歌舞团)舞蹈编导,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节目总编,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舞蹈编导。徐孝林,四川振兴川剧调演获二等奖。王远新,全国农民歌手大奖赛获一等奖。潘莉,中国铁路文工团女高音歌唱家。向小冬,达州市艺术剧院公司副总经理,四川音乐家协会会员。

上世纪60年代后期,宣汉川剧团排演《红灯记》,康仕金饰演的李铁梅为观众喜爱,走在大街上,不少人亲切地称她“李铁梅!”

1968年底,康仕金结婚。爱人王华益,1942年生,宣汉君塘镇人。曾任达县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副教授。后任达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康仕金剧照

王华益父亲王少元,挑酒贩运谋生。诚实善良,与世无争,从不和人争吵,有时挑酒路上,遇见乞讨之人,便将怀中干粮赠送。有一天,王父去距君塘镇30里的达县罗江镇挑酒,突遇国民党抓壮丁,被押往重庆。几十名壮丁遭遇霍乱传染病,除王父幸存外,壮丁全离开人世。1948年,王父随军起义参加解放军。

壮丁患霍乱的消息传来,王母以为王父离世,改嫁廖性人家,生育二个儿子。廖父视王华益为己出,不改姓名,三个儿子平等对待。

1953年,王父转业回宣汉。王母悲喜交加,为难婚姻关系,不知如何处理。王父不再强求,另择偶结婚。两家友好往来,不是兄弟胜似兄弟,逢年过节,两家合为一家饭桌团聚。

王华益、康仕金夫妻合影(拍摄于1982年)

王华益小时候天资聪慧,入学读书,考试成绩常常名列前茅。中学毕业,保送宣汉中学读高中。1962年,王华益考入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当时生活很困难,两家一时筹集不了王华益去重庆的路费。左邻右舍闻讯相互凑钱,王华益终于乘上一辆大货车去重庆。1966年,王华益回宣汉探亲,才子回家,有人提亲,对象是宣汉川剧团演员康仕金。王早就知道康,看过她的戏,印象较深。王学的文学,康唱的川戏,其实文学与戏剧均属艺术范畴,王华益读大学时期,选修了戏剧文学、戏剧评论。他们相亲见面,一个形象儒雅,皮肤白皙,举止有度;一个面若桃花,眼波清澈,顾盼生辉。他们相互谈论起了川剧。王华益更多是谈理论与评论,康仕金更多是谈自己感受。王华益将康仕金的感受总结提高,不知不觉谈了一个下午,冷落了介绍人。王华益与康仕金一见倾心,高山流水遇知音,相见恨晚。

自古才子爱佳人,佳人爱才子,王华益与康仕金1968年初成婚配。“大登科金榜题名,小登科洞房花烛”。传统戏剧多是才子佳人故事,只是,他们少了惯例情节:“才子佳人相见欢,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

新婚燕尔,康仕金用戏剧称呼王华益“相公”,王华益回称“娘子”,相敬如宾。每次排练川剧节目,王华益总要帮助康仕金分析剧中人物内心世界。康仕金嗓子得天独厚,以唱见长,音域宽阔,音质圆润柔美,音色清脆响亮,吐词清楚,字正腔圆。康仕金在王华益支持下,演技日趋成熟,成为旦角挑梁演员,观众喜欢看她的戏。有一些农民观众,常提着竹篮盛满鸡蛋,或捕捉团鱼送到她家。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达县地区川剧团适龄青衣旦角演员有些安排不过来。达县地区川剧团不泛旦角人才,知名旦角演员前有梁玉成(男旦)、董舫卿、周丽华、徐惠明(男旦)、刘香云等,年龄较大或去世。后有龚丽娟(花旦)、罗立蓉(青衣旦),徐金梅(文武旦)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龚丽娟改任导演;罗立蓉年轻时主演较多,腰肌劳损,不能经常参加演出;徐金梅虽能饰演文旦青衣,但多演武旦戏,另兼有教学任务,1983年调成都川剧学校。

青衣旦:旦行的一种,在旦行里占主要位置,表演上着重唱功。多饰演举止端庄的青年或中年女性,身着青衣。例如《琵琶记》赵五娘,《铡美案》秦香莲等。大多数青衣旦能兼演闺门旦,扮演青春年华、感情丰富的妙龄女郎。例如《御河桥》柯宝珠,《牡丹亭》杜丽娘。

达县地区川剧团决定上调宣汉川剧团康仕金以应对青衣旦角危机。宣汉不愿放人,经努力,1978年,康仕金王华益夫妇才先后调达县地区。

达县地区川剧团前身是1950年3月新组建的达县川剧研究社,地址在大西街药王庙(川剧团)。1951年,改为达县川剧改进社,1953年改为达县川剧团。1958年3月,调重庆胜利川剧团支援邻水县川剧团的刘玉书、徐惠明、董舫卿等20余名演员到达县川剧团充实力量,升格为“达县专区川剧团”。马贵刚任团长,刘玉书、柏令熊、周丽华任副团长。1958年6月,四川省川剧院演员赖祥麟、朱家祥、熊坤东、刘香云、梁汝栋、龚莉娟、刘克坚等13人来团。全团演职人员共109人。1964年,更名“达县专区农村川剧团”,分成三队下乡演出,足迹遍布巴山渠水。在达县渡市一晚上连演三场,剧目是《四下河南》(上下集)和《乔老爷奇遇》,当晚演出通宵。演出乔老爷吃酥饼时,四个演员打手真的在轿旁睡着了,下场时被饰演乔老爷的演员梁成志叫醒。1966年,达县专区川剧团七名演职人员参加四川省赴京汇报演出团,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薄一波、陆定一、杨尚昆等接见并合影。

达县地区川剧团行当整齐,演员阵容强大,实力雄厚。老一辈演员有:驰名川黔两省的“活关公”廖盛奎、川剧胡琴圣手陈大毛、须生张明吉、武生卢世传、小生赖祥林、女旦董舫卿、花脸唐震川、余正派,小生刘玉书、文武生梁成志及后来成为戏剧作家的花脸何光表等。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知名演员有:文先贵、张明纯、张文志、陈星阁、龚丽娟、罗立蓉、徐金梅等。

康仕金调达州后,虚心请教。1981年在达县地区川剧团主持下,先后拜成都川剧名角许倩云、高凤莲为师,后又向川剧表演艺术家阳友鹤学习表演与唱腔。在名师指点传授下,技艺与日俱增,日臻完善,康仕金在达县地区川剧团众多旦角演员中成为主要演员。1983年康仕金由地区文化局推荐,到北京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第四届戏曲演员讲习会”听课,有10多位专家讲学。1981年四川广播电台录制播放她的唱腔选段《杀桥》,评价很高。1983年四川电视台摄制播放她饰演女主角的大幕戏《汉宫怨》《死去活来》,受到观众好评。在北京怀仁堂和成都多次演出中,受到中央首长杨尚昆、张爱萍等中央领导接见和赞扬。《川剧艺术》杂志曾两次刊登其剧照和生活照,并作专题介绍。

她常演的主要剧目有《柳荫记》《御河桥》《绛霄楼》《汉宫怨》《点状元》《三脱状元袍》《孟丽君》《情探》《燕燕》《四下河南》等。那时,达城坊间传誉:川剧旦角演员,“康仕金的唱功、罗立蓉的做功,徐金梅的武功。”1994年应《情洒巴山》电视剧剧组聘请,康仕金饰演剧中“胖老板”一角,该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深受好评。康仕金在王华益帮助下撰写《饰演燕燕的点滴体会》等文章。康仕金是达县市人民代表、达县市政协委员、国家二级演员、省“尖子”演员,达县地区川剧团副团长,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2001年,达州市川剧团与市歌舞团、京剧团、杂技团合并组成“达州市艺术剧院”,保留了部分川剧演员:苟海泉、吴琴、聂少洪、刘梅、张小建、张黔生等。他们坚守着川剧阵地,不时排演川剧节目。2014年,巴渠河川剧成功进入达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序列。

结束语:川剧曾经是达州人喜欢的艺术。巴渠河川剧历来的演职员、支持者和观众共同创造出巴渠河川剧曾经的辉煌。而今,巴渠河川剧虽然衰落了,但历史不会忘记!

(本文参考《达县地区文化艺术志》,何光表《巴渠川剧史》,采访王华益老师,一并致谢)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