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晚报6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日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6月1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童谣声声渐不闻

    □郝良

    每年儿童节,都能在大街上见着一群群化了妆准备上台表演的孩子,游乐园、肯德基这些地方更是人满为患。每见此景,我心里便会涌起一股难言的情愫:总是固执地觉得我们那个时候的童年比现在这些孩子们的童年要有趣得多!别的不说,就说儿时如影随形给我们带来无数快乐欢笑的那些童谣吧。

    岁月悠悠,童谣悠悠,那些童谣到底唱了几个世纪?谁也不清楚。只知道在我们那个年代可谓妇孺皆知,无比风行。那时村上没有幼儿园,我们在田野山坡嬉戏之时,嘴上便不时迸出些童谣,至于最先是哪个教的,我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反正只要其中一个会说会唱,不大一会,全都学会。

    藏猫猫或是打仗做游戏需要分派别的时候,各自找出一个有威信的头儿,嘴里开始念念有词,指指点点:“点兵点将,点到谁人就是我的大兵大将……”在童谣中公平合理地完成了分队。看见有人在磨刀,我们便在一旁高歌:“你磨刀来我磨刀,磨个刀儿做啥子?磨来杀羊子。羊子切(吃)了你啥子?切了我麦子。切了好多哇?切了半边坡。那我还你金子,不要;那我还你银子,不要。你究竟要做啥子?我就是要杀你羊子。”

    夏天应该是我们最疯玩、灿烂的季节,童谣自然也是最丰富的。上山去找地果,一边撅着小屁股,一边喊:“鸡公叫,鸭公叫,各家找到各人要!”夏夜里,萤火虫飞来飞去,我们追来追去:“亮花虫(萤火虫),慢慢飞,婆婆叫我切(吃)乌龟,乌龟没长壳,婆婆叫我切麻雀,麻雀没长毛,婆婆叫我切鲜桃,鲜桃没开花,婆婆叫我切糍粑,糍粑没蒸好,干脆算球了。”用蜘蛛网去捉蜻蜓,然后蹲在地上,将已经被五马分尸的蜻蜓放在蚂蚁洞口:“黄蚂蚁,黑蚂蚁,叫你爹,叫你妈,快点出来切嘎嘎!”天久旱,盼落雨,我们就唱:“天老爷,快落雨,我给你娃娃孔(蒸)糯米。天老爷,快吹风,过年跟你杀个大鸡公。”

    童谣内容多样,无所不包,但我记忆最深的却是那些和人物相关的。讥笑那些又懒又好吃的,“太阳上了坡,还在铺头嗦,脸也不想洗,尿也不想哦(拉),听到罐儿响,拿起碗就抢,抢个缺巴碗,吃了一百碗。”院子里的癞子表叔,喜欢和小孩打堆,但是我们却恩将仇报,一看见表叔来了,几个顽童就站在对面张开嘴齐声大喊:“癞子癞,捡柴卖,深更半夜才回来。鸡一叫,狗一咬,癞子回来了。点上灯,点上蜡,保证癞子生头发。生一根,落一根,落得头上光楞楞。”表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逮住一个跑得慢的,手起掌落,屁股开花,于是,我们为了报仇,更加变本加厉,根据童谣的特点,马上把表叔的名字拿来编唱:“温国弟,温国弟,吃了红苕去耕地,耕着耕着就放屁,屁一响,手儿痒,脱了裤儿打婆娘!”表叔恨恨不已,也只能骂一声“屁娃儿胀饱了哇”;旁边村子里的杨跛子一过路,也逃不脱我们的讥笑:“跛子跛,跳上街,捡一分钱,称油盐,油盐称不到,跳到河头去淹死了”。莫说癞子、跛子这些被编入童谣,就是我们自己也没有哪一个能逃脱,要是谁跟谁吵了架,割了孽,便利用已经会唱的童谣,挖空心思地把对方的小名编个顺口溜来加以嘲笑。比如我,“良娃良,爱切(吃)糖,糖切不起,去背米,米背不动,去打洞,洞打不穿,只有去裹叶子烟”,只小我几岁的侄儿俊刚照样跑不脱:“刚儿刚,打破碗,怪婆娘,婆娘不认账,一棒甩在山梁上。”天秀嫂的女儿香娃更惨,“香娃香,傻婆娘,一天到晚不开腔,开了腔,更慌张,锅烟墨弄来去化妆,吓死几个阎罗王。”

    最为温馨的童谣就是在睡觉的时候,听大人唱:“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老鼠。老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就在这反反复复的“一二三四五”的催眠曲中很快进入了梦乡。

    还有很多童谣把一些农历节气、农活安排这些内容编排进去,我记得最长的一首就是:“正月里来耍龙灯,二月里来扎风筝,三月清明把柳插,四月牡丹开了花,五月龙桥下河坝,六月要把扇子拿,七月鹊桥来相会,八月中秋闻桂花,九月重阳登高去,十月初十打糍粑,冬月天寒要烤火,腊月过年把猪杀。”

    最为“流氓”的童谣就是遇到路上走来长长的送亲队伍,正在割草放牛的我们便立马使出吃奶的劲,站在山坡上拼命地叫喊:“嘀儿嘀,呐儿呐,接个婆娘切(吃)烧腊,你一口,我一口,咬到奶子不松手!”第二天,新媳妇回娘家,我们的眼睛比啥子都尖,又是一通高喊:“两口子,抬柜子,抬到河边挎裤子,挎——裤——子!”直唱得山谷回音,鸟雀惊飞。刚结婚的小两口只能一阵小跑,尽快逃离我们的视线,身后传来我们一阵紧跟一阵的哈哈大笑声。

    ……

    还有很多的童谣我也记不起来了,如今那些质朴、风趣、幽默、动听、形象的童谣渐渐地消逝,再也找不回来,如同这城市化的扩张,让乡村老家的那些味道迅速淡化,烟消云散一般。在这里留下它们几许斑驳的影子,只为怀念当初三五同伴,手做游戏,嘴哼童谣,在半梦半醒中任时光安然流逝的岁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客户QQ:159847861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晚报1版
   第02版:晚报2版
   第03版:晚报3版
   第04版:晚报4版
   第05版:晚报5版
   第06版:晚报6版
   第07版:晚报7版
   第08版:晚报8版
   第09版:晚报9版
   第10版:晚报10版
   第11版:晚报11版
   第12版:晚报12版
童谣声声渐不闻
我的第一个儿童节
爸爸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