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守庚
科考采风其实是一件苦差事,考察回来要写稿子,于我有点难。不说同行的文人骚客们妙笔生花,就是碧瑶庄园那些诗词歌赋对联,也让人眼花缭乱,提笔就有“前人之述备矣”的感觉,顿显笔拙词穷。
笔下无货,心便耍横。转念:千万人往矣,非吾独往,蒙混罢!但人流屡屡行行,盈于眼前,像是怼问。不由得人想:此地无舟车飞机之便利,无名胜古迹之盛名,何如磁石吸铁,引来众多游人小憩、团聚、度假、旅游乃至会议,使老有所乐,幼有所玩,学能得静,娱能尽欢?两次赴碧瑶,总有收获。
见到了碧瑶庄园老总向黎,一个“复杂”得近乎神秘的人物:企业界的教育家,教育界的书法家,书法界的慈善家……什么“家”都有独到之处,什么“家”好像都不完全是。我似乎在他身上看到了一种解读:一个多元的人,创造了一个多元的作品——碧瑶庄园,满足了各种层次人群的需求。来到这里,城里人似乎到了乡下,乡下人似乎进了城里,都找到了感觉:疲惫的人看到了凉亭,潇洒的人看到了田园,漂荡的人看到了港湾,空虚的人看到了归宿;文人因蛙鸣而生灵感,画家因山水而蘸彩笔,乐者因幽林而援笛箫……徽式建筑,苏式园林,游船画舫,儿童乐园,康养福地,婚纱美景,蒙古游帐,仿古草庐,尽列其中;连就石窟而建的古刹也得以修葺、石刻得以保护。无处不在的书法题刻,多为向黎的手笔,彰显主人的学养与品位。而依山造势,截水成湖,整土为畦,垒石营山,堪形筑室,广植名木,遍栽花草,重新安排山水,让游者漫步其中,人移景换,忽城忽乡,忽家忽野,各有所归,男女老少咸领趣味矣!似乎在物质中已找不到幸福感的人,在这里,大概也能隐约看到极简主义的背影。
路边,有几个拾掇花草的人,一问,知道他们就是碧瑶庄园土地上原来的农民。这里以前是贫困村,碧瑶庄园在这里选址与他们进行土地流转,他们在庄园里工作,每月有固定收入,农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精准扶贫的温暖,正乃“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同时,碧瑶庄园项目也带动周边柑橘、茶叶、鲜花的发展,成为渠县精准扶贫的一面旗帜。正说话间,几辆旅游大巴停在面前,一大群孩子从车上涌下来。原来,是向黎办的达州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今天来这里开展户外活动。据悉,这所学校的在校学生人数与教学质量均在达州市名列前茅,可见其办学宗旨得到普遍认可。突然,庄园、学校、扶贫几个词浮现在我的脑海。国家发展经济、重视教育、精准扶贫等重大治国方略,在这里落到了实地,生根、开花、结果。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促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转变。三十多年前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变成了今天对田园生活的怀念。老人们开始消费记忆,年轻人在填补生活的经历,目光不约而同的投向山清水秀、天高云淡的乡村。乡村也因城市的辐射与浸染,悄悄地发生改变。对经济脉搏的准确把握,对消费心理的细致研判,是碧瑶庄园迅速崛起的另一个理由。碧瑶庄园的出现,为县(市)域城乡生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夜幕降下,站在擂鼓岭上,看着山下碧瑶庄园灯火璀璨。我心里在问:碧瑶庄园,明天你又会弄出怎样的响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