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早上8点,太阳就明晃晃的,人在太阳下,一会就是一身汗。我们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范系26名师生,远赴大巴山深处的万源市蜂桶乡让水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让水在万源市旧院镇“东北八十里”,山高地僻。车到旧院时,已是中午12点。旧院到蜂桶的乡道,过了高家桥,就开始爬山,群峰渐渐伏在了我们脚下。路七拐八弯,无数个“之”字,狭窄,险陡,一面是悬崖,一面是峭壁,往往上坡便是急弯。自称有29年驾龄的张师傅,是学院出名的风趣幽默的司机,一路上嘻嘻哈哈,脸都笑开了花,但一爬山,就全神贯注,一脸的肃穆。
蜂桶是达州最为高寒边远的乡镇之一,平均海拔1300米,乡政府驻蜂桶岩,相传清嘉庆年间有一宁姓人家迁居来此,山岩崖壁上,曾满布其养蜂的蜂桶而得名。这里是大巴山的群峰之巅,因盛产岩豆、黑葵花、药花蜂蜜、木瓜、松子、苞谷菌誉满天下。车到达蜂桶时,蜂桶乡中心校的王永继校长和让水小学的负责人熊老师、阴坡小学负责人夏老师早就在街口等候,寒暄几句,便直奔高山那边的让水而去。
“首先要安全!”这话王校长时时挂在嘴边,我们商议后,决定由王校长联系几个让水的长安车来接应。在桥坝咀村的阴坡小学,我们做了短暂停留。阴坡小学校舍才建不久,国旗高高飘扬在操场上空,校舍和课桌等都簇新而整齐,校园外,成片的木瓜已果实累累。给一户人家的几个小学生赠送了些文具,接着,我们赶往让水。
好一个世外桃源之所在。让水坝乃典型的高山平坝,面积数百亩,海拔1000米以上,船形地貌,四面高,中间低。船舷外悬崖陡壁。此地与宣汉的土家族乡镇接壤,村中有一段街道,甚至有一家餐馆,学校没有网络,老师们只能用手机上网。和阴坡小学一样,这里设幼儿班到四年级,现有学生一百多人,五六年级的学生要到蜂桶乡中心校住读。熊老师指着白云飘渺的对面高山:“那里就是我们最远的学生的家,要走两个多小时。”
王校长满面忧虑道:“让水到中心校住读的五六年级学生,每周来去两次,每一趟都得翻山越岭,走五个多小时,夏天好些,冬天里,不是冰凝,就是大雪封山。娃娃们读个书,苦得很。坐长安车每周要好几十元钱,一到冬天车主也不敢开。何况,这不是校车,不能保证安全,我们也不允许学生坐这些车。”
王校长的话,让大家陷入了沉思。我们这次三下乡的学生大都来自平坝地区,出行一二公里都可能要坐个车。哪会想到在同一片蓝天下,读个小学,还有这么艰苦的。在让水小学的厨房边,英语教育专业的一个学生问起了营养餐的事,营养餐是实行“1+N”:即一盒牛奶加一根火腿肠或者一个鸡蛋或者一片面包、饼干等的模式,无论哪种模式,每餐都要用足3元钱。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最爱家乡的是嘴和肠胃。头两天,学生喝牛奶还新鲜,没多久,学生大都喝一两口,就把牛奶扔了,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实际上没有哪样有比一碗米饭更好、更受学生欢迎。”王校长说,“我们已经着手改建让水和阴坡小学的学生食堂,‘1+N’模式为米饭吃好吃饱,加肉蛋菜的模式,同时阶段性的给学生提供牛奶。真正让学生吃进嘴里,进到胃里,通过一些小学的实践,效果非常好,很受学生欢迎。”没几天,万源市发改局对蜂桶乡让水及阴坡小学学生食堂建设工程的立项就作了批复。
就在蜂桶乡中心校,我们居然遇见了以前的学生,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范系07级语文教育专业考来的特岗老师刘诗曼,她的家在德阳,在蜂桶已经工作了三年。估计,她这一生要奉献给大巴山的教育了。这一路走来,愈发感觉到乡村教育之花日渐枯萎凋零,前些年新修的不少村小包括希望小学,因为没有学生入读,早已“此地空余黄鹤楼”。如何改变农村教育的困局,这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让水,我们看到为了防止家禽野物破坏庄稼,让水的每一块田土的四周,都编织了密实的篱笆,可见人们对庄稼的精心爱护。相信有一天,我们每个人对孩子成长的关爱会超过对庄稼的精心培育。因为,孩子是我们的未来。
——来自钟钦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