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裸裸地来到世上,赤裸裸地回归自然。在尘世历经九十五个春秋的母亲,终于拖着负重的疲惫,闭上了慈祥的眼睛。
母亲生命的最后一个多月,时而苏醒,时而昏迷,时而不能言语,时而三言两语。守护着母亲的我,甚是焦急,望着骨瘦如柴、脉搏微弱的母亲,似有刀刺胸肉之痛。
还记得母亲超过九十岁时,她说你们不知道,我百年后,有一万五千元的存款,儿孙们一定得每人一份,这样可保福禄相传。听到母亲的这番话,我真不敢相信,晚年的母亲没有生活来源,身无分文,生活费用及日常开支全是兄弟们你一千我八百按月给的,存几千元尚可,居然达一万五千元,怎么都计算不过来。我心想,莫非晚年的母亲节衣缩食?若是这样,那作为后人的我们将会后悔一辈子。
母亲年老时坚决要求回到农村老家,说那是她的根和魂,人老了就像落叶一样,都要回归到泥土的。母亲住在老家的老房子,我们雇人照料,她拒绝得干脆,说是都钻泥土里的人了,还给后人添什么麻烦。
就这样,母亲一个人在她称之为魄和根的农村老家过起晚年的独居生活。大门外的大坝子旁边,有一片松质的土壤,她叫邻舍王嫂帮其找铁匠打制轻便的铁钉锄,不时点播上四季蔬菜,什么小白菜、芹菜、苦瓜、丝瓜、西红柿、四季豆、南瓜一类的,那块地上还真是绿意浓浓。也正是高龄的母亲坚持锻炼,适度劳作,不仅延年益寿,而且把蔬菜当作主食品,我和哥哥们每月给她的生活费不仅开支得极少,而且悄悄地背着儿女们存起。
母亲,以她的一贯勤俭,为后人留下一万五千元的遗产,细想起来既辛酸又揪心。听大哥大姐说,母亲临终前,嘱咐按以下原则分配:儿子、孙子直至曾孙,每人一百元,若不够,由四个儿子填补;还说后辈们分了她的遗产,她会在天国庇佑家里兴旺发达,读书、经商、务农都大吉大利,尤其是孙辈、曾孙辈们会读书得大奖,不是第一名,至少是前三名。
听罢母亲对她遗产的分配嘱托,我心中如浪涛翻滚。母亲一生都想着后辈,就连离开人世时也在祝福儿孙。母亲八十五岁后把大哥和我叫到她跟前,拿出二千元钱,以不容置问的语气说:按照儿女、孙子女、曾孙们的人数,买上等的毛巾,只要后辈们洗脸擦汗,就会想到她,还能感应长辈对儿孙的殷切爱护。还特别叮嘱,给儿子、女儿每人置一床精细的棉絮,买质地上等的床单被套。母亲说,我百年了,你们无论是哪个季节,只要看到盖在身上的被盖,就会暖和。
母亲对遗产的周到考虑,让我感到深深的震撼。她留给后人的遗产微不足道,但却是一笔无形的财富。一个农村妇女,其对财产的见解比很多人深刻。
当很多庄稼人不是为已经长大的儿女积攒钱粮、修房造屋,就是给儿女说媳择婿、拜师学艺时,母亲却含辛茹苦,守着穷日子,让她的儿女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就是母亲笃信知识改变命运、读书造福人生的朴素教子观。看到同村有的经商成了富人,盖的钢筋楼房水泥显眼气派,母亲丝毫不为所动,想尽千方百计供我们读书。她说,她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读到书。那个苦难的时代,尽管母亲有着极高的读书天赋,可是因为家境贫穷,注定与书香无缘,只能泯为常人,接受命运的安排,与众多农村妇女一样,早早地结婚生子,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
在母亲的教导下,我和哥姐们无不发愤读书,无论有无读书天赋,都深信天才来自勤奋的朴实道理。不管哪个阶段的求学,都是勤学苦钻,早起晚睡,听老师讲课总是全神贯注,生怕听漏了一个知识要点。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大都念完初中、高中,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相继考入大学、中专,毕业后都拥有了理想的单位。看着子女们一个个出息了,这个时候,历经生活苦难,饱经岁月沧桑的母亲,总算露出了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