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活5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日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5月1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不褪色的真实
——走进炭精画

    炭精画,一种以炭精粉为颜料,以擦笔、药棉、橡皮等为绘画工具的特殊民间绘画形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炭精画以“层次丰富、细腻逼真、永不褪色”等特点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近年来,随着摄影技术和电脑绘画的普及,对炭精画的追捧已日趋冷淡。即便如此,因其历史悠久、独具魅力,炭精画在今天仍有相当数量的“粉丝”,一些专业和民间的画师也用心坚守着这一艺术形式,使这份“永不褪色的真实”得以传承。

    走进达城来凤路陈向阳的画室,一幅幅炭精画映入眼帘,里面的人物或微笑或严肃,或端庄或洒脱,各具神态,栩栩如生,甚至连额上的每一道皱纹、头上的每一根发丝都纤毫毕现。

    此时,陈向阳正参照几张一寸大小的照片,为一名中年女性进行炭精画肖像还原。“顾客送来的大多是泛黄的老照片,保存好的,五官能看清楚,还有好些是非常模糊的。”这些模糊不清的老照片,经由陈向阳的一双“魔力”之手,最终都被还原成一幅五官清晰兼具神采的炭精画。

    作画时,陈向阳全神贯注。只见他看一眼照片,铅笔就在画纸上轻轻扫过,如蜻蜓点水一般,笔和纸接触后发出“沙沙”的响声。很快,凭借多年作画的娴熟技巧,陈向阳勾勒出照片中人物的大致轮廓。“画人物肖像应先对顾客提供的照片等参照样件的形体结构、个性特征、光线角度等进行观察,然后用九宫格把人物形状,从上到下,由左至右,先外后内按比例扩大勾勒在纸上。”

    勾勒出人物轮廓后,陈向阳拿出一个装有炭精粉的小管子,拆开包装,把炭精粉倒进一个类似砚台的物件内研磨,使炭粉更加均匀。随后,他弯下腰,拿起满满一把毛笔,蘸上炭粉轻轻刷上去。“刷的时候很讲究,只能由浅入深,浅了可以补点炭粉,可如果太深就糟了。陈向阳一边介绍,一边根据情况,变换着使用不同型号的毛笔刷粉。三个小时过去了,一幅精致的炭精画终于大功告成!

    记者在现场看到,顾客提供的参照样件多种多样,有像素高的数码相机相片,有年代已久模糊残缺变色的老相片,也有利用社会保障卡、身份证等证件上的头像的……不论是哪一种样件,陈向阳都能做到细致分辨,反复揣摩,在人物轮廓和神采中定出画意,再现人物的本来面貌。

    炭精画,一种以炭精粉为颜料,以擦笔、药棉、橡皮等为绘画工具的特殊民间绘画形式,以“层次丰富、细腻逼真、永不褪色”等特点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早在清末,随着西洋画技法传入我国,炭精画也进入人们的生活。那时,长者去世之后,子女大都会请画师画一幅逝者炭精画肖像留作纪念。“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炭精画火爆一时,我每天都会接到很多业务,从早忙到晚。”陈向阳告诉记者,那时,一张装裱好的炭精肖像画卖到二三十元不成问题。

    “其实,对于炭精画创作者而言,最大的成就感还不是单纯地获得经济收入,而在于通过这种艺术形式,能用画笔为很多人完成心愿。”据陈向阳回忆,有一年冬天,一位神情憔悴的女子走进画室,把一张紧捏在手中的黑白照片递给他,请求他画出来。原来,照片中的人物是该女子的母亲,刚刚去世,为了把母亲的音容笑貌铭记在心中,该女子想到了用炭精画还原照片。女子的孝心打动了陈向阳,他用最快的时间完成了画作。当那个女子从陈向阳手中接过母亲的炭精画遗像时,一下子跪倒在地,手抚摸着画,哽咽着,好半天才喊了一句“妈!”过了好一会儿,女子抹干眼泪站起身,对站在一旁的陈向阳谢不绝口,由衷感激他帮自己实现了心愿。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用上了相机、电脑,摄影技术和电脑绘画得以普及,昔日对炭精画的热烈追捧已日趋冷淡。虽然如此,在今天,炭精画仍有相当数量的“粉丝”,究其原因,打动人的仍是那份永不褪色的真实。

    “炭精性状稳定,有较强的附着力,用它创造出来的作品,保存个七八十年都不成问题。”此外,相较于相机、电脑拍摄、制作出的图片,炭精画有立体感强、色调层次分明、细腻逼真等优点,更显得肃穆庄严。“很多人都想给逝去的亲人画上一张遗像,可以负责地说,只有选择炭精画这种形式,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在陈向阳看来,只有精雕细琢的东西在情感上才会显得更厚重、更持久,手工创作时的那份虔诚是机器批量生产所无法代替的,那份厚重和情意是一针一线一笔一画密密交织出来的……

    □本报记者 徐冬 摄影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客户QQ:159847861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生活1版
   第02版:生活2版
   第03版:生活3版
   第04版:生活4版
   第05版:生活5版
   第06版:生活6版
   第07版:生活7版
   第08版:生活8版
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完美结合
永不褪色的真实
承传千秋雅韵 歌咏时代新声
范仲淹遇“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