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嫂”的故事,早已在河南灵宝市朱阳镇革命老区,家喻户晓。趁着国庆假期,相约几个文友,重温“红嫂”的革命事迹,寻访红色记忆。
从朱阳镇出发,驱车沿崇山峻岭之中的南弘农涧河,顺水而行。行至马河口,再向南行走了十五公里之后,来到五峰山脚下的麻林河村。我们停车徒步行走,穿越溪流淙淙的麻林河,来到谷深林密的小川沟。十八里小川沟,峰峦叠翠的五峰山,曾经遍布红军和新四军的革命足迹。麻林河位于三县交界处,大大小小的山岭,山连着山,峰连着峰,茂密的青木冈 树林、白皮松林绵延几十里。我们登上山峰,极目远眺,那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场面,仿佛依稀可见;先烈们的革命情怀,立刻激荡胸间。
回首当年,熊松柏等一批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的战士和伤员,根据红七十四师首长的安排,在朱阳地区,开展游击活动,成立卢灵洛工委,建立卢灵洛根据地,与当地老百姓配合作战。其中麻林河小川沟的中岭和范家岭,有两位“红嫂”。她们是普通的农村妇女,没进过学堂,也没有在党的革命熔炉里锻炼和熏陶,但她们凭借着善良、憨厚和朴实,以实际行动默默无闻地为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两位“红嫂”名叫李梅花和黄梅枝,当年,除了游击队熊营长熊松柏、政委祝铭比她俩年龄大之外,其余的战士们年龄小,大家都亲切地叫她俩“嫂子”。
为了开辟根据地,熊松柏、祝铭等十余人,奉命从陕西洛南县东撤,在小川沟东北面的中岭落了脚。居住在中岭的“红嫂”李梅花,让熊松柏等人在她家居住。当地流传,李梅花高个子,一对漂亮的大眼睛,闪烁着坚毅果敢,她能说会道,为人实诚。经过李梅花的几个月的观察,她觉得熊松柏“熊营长”他们是为穷人们打天下的队伍。于是她动员做保丁的丈夫张西诚,参加革命队伍。张西诚成为他们发展的第一名党员,经过锻炼 成了“白皮红心”的革命战士。
后来在张西诚和李梅花努力下,又吸收了石坡湾的何潘畔娃、冯雨涝两名党员。熊松柏、祝铭他们出没于山林峻岭中打游击。夏天,她为战士们洗衣服;冬天,战士们的棉衣棉裤,被树枝挂得破烂不堪,她为战士们缝缝补补。在农历年的腊月二十四,游击队神出鬼没,国民党实行“坚壁清野”政策,将麻林河、蒲阵沟一带的房屋全部烧光。
为了保存革命实力,游击队必须紧急转移。为了解决队伍的转移经费问题,李梅花说服家人,卖掉了家里27亩地和一处杨树坡,还卖了家里仅有的两千多斤玉米和二十多斤棉花,积极动员当保长的三叔张瑞林拿出6万元,五排子弹,一枚手榴弹,她与丈夫先后分两批,将游击队员秘密分别转移到洛南、朱阳街。李梅花的丈夫张西诚,后来加入了新四军队伍,进入了伏牛山,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
另一位“红嫂”名叫黄梅枝,据向导讲,她中等个子,略胖,红扑扑的笑脸,像田野里熟透了的红高粱。她居住在五峰山的东面,小川沟沟口的范家岭。据说,黄梅枝家里成了卢灵洛工委游击队们秘密交通站。为了躲避国民党“剿共”队的围剿,在中岭红嫂李梅花与其丈夫张西诚的带领下,于2月16日晚熊松柏、祝铭一行八人,秘密转移到范家岭黄梅枝家中。
黄梅枝所居住的范家岭,是个独居户,远离村庄,居高临下,偏僻幽静,是个容易隐蔽的地方。他的公爹刘振仓,正直进步,豪爽好客。黄梅枝和公爹每天保证游击队员的人身安全,早晚保证食宿。她的丈夫刘北娃忠诚老实,他是个保安队员,在其媳妇的引导下,虽然身在保安队,但也积极为游击队服务。为了不引起“剿共队”的怀疑,黄梅枝让丈夫无事不准回家。她有两个女儿,大的七岁,小的四岁。她让孩子白天在院门前玩耍,若有陌生人来访,就及时回家报告。
“红嫂”黄梅枝家有十多亩地,五六头牛,粮食充足。熊松柏、祝铭等队员们早出晚归,在外进行游击活动。有一天,黄梅枝看见熊松柏营长的裤子被树枝挂得破破烂烂,她就用煮好的棉粗布为他做了一条新裤子。小夏和刘敏是两个年轻的女同志,天天与红嫂黄梅枝一起为游击队员做饭,缝补衣服。年轻俊秀的刘敏,能文能武,双手打枪,双手写字,还会绣花做针线活。刘敏还为黄梅枝绣了两个红肚兜,图案为一树蜡梅上,停落着一只喜鹊,意为“喜鹊登枝”。四五朵红艳的花朵,像燃烧的革命火炬,象征吉祥如意,预示革命胜利的春天即将来临。刘敏绣的这两个红肚兜,解放后被县文物馆收藏。
解放后,李梅花和黄梅枝这两位“红嫂”,依旧是普通的农村妇女,默默无闻在麻林河村生活着,困难时期,她们也从没有向当地政府申请特殊照顾。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两位“红嫂”先后离世了。令人欣慰的是,在今年新落成的朱阳红色革命纪念馆里,我们有幸看见了两位“红嫂”的黑白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