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生活8版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达州日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蒋兴强
作者需自知到了哪个“弯”

    在当下有一个怪象:有的人一天写几首诗、一年写几十万字,却很难见他上过像样的刊物;而有的作品不多,一出手大多不同凡响。从文字表面看,前者字从句顺,也不失为精雕细琢,原因何在?

    个人以为,在作者不知道自己到了哪个“弯”。

    这个“弯”,对于相对成熟的作者或作家来说,不是技巧问题,也非生活底蕴不够或文字功底差,是头脑欠清醒;除因没放下身架,差了份山外的冷静、井外的视野外,啥都不差!

    身架怎么放低?首先就得解决“盲视”问题,总觉得“自己的儿子乖”。这种人,如果能转变角色,冷静下来,去研究别人的优势,自然就会发现自己的弱项和平时一些致命的败笔。过了这个观念的“坎”,然后边写边学边总结,数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其作品自然会“万花丛中一点红”。

    那么,前面说的“井外”在哪里?

    打个比方,假设一部长篇小说开头是“默言醒了。”若遇上只懂点老道的理论常识和只在小圈子内看了几部小说的人,就会轻率定义“进入太快”;同样是开头,如见识过、研究过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清晨,她走来了”,贾平凹的《秦腔》“要我说,我最喜欢的女人还是白雪”,余华的《兄弟》“我们刘镇的李光头异想天开”,自然会发现,有异曲同工之妙。

    貌似这么简单的常识,连“专家”都在严肃的“评审会”上出过洋相,普通作者不“警钟”常敲——走出“井”外行吗?

    “井外”怎么走?读多了,自然就有一双火眼金睛;一入目便知道,哪些是真名家,哪些是水名家。远的,从经典名著里和公认的名刊上去选读;近的,只要一低头,每个刊物、网站、论坛、群都有精品。只是很多时候,这类人狭隘地认为,某种风格、文体与己无关,于己无用,甚至觉得不喜欢的文体——比如几乎穷尽作家毕生心血、倾尽作家才气创作的砖头小说或历经数年才总结出的文艺理论,总认为与他都没多大关系,是奉承或高高在上的批评、说教。

    个人以为,作为一个想写出点名堂的作者,适当读点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还是必要的,特别是对老一辈理论家、评论家——比如对李准、汪曾祺、何西来、雷达……若都只停留在知道他们的名字上,连《读剧札记》《文学的理性和良知》《小说艺术探胜》都不愿去翻翻,家里像《文艺报》《文学报》《文艺理论》一类刊物都没订过或好好读过,总是痴迷某些纯娱乐性的影视剧和远离现实的所谓宫廷、玄幻、穿越题材,还会有闲心去研究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那些达到中国小说、剧本巅峰的作品?不会比对把握当下诸如白烨、王干、谢有顺、贺绍俊、朱大可、叶匡政一些评论大家的艺术观,又怎能发现当下作家的得失,防止自己少走弯路?

    再说小点,经常出现在《人民日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当代》《北京文学》杂志上,那些看似没有多少“分量”的千字创作谈、短评,难道不是作家的肺腑之言,不是最令评论家、编者动容的亮点?只要用心,仅从一般报刊、网站、博客,都不难发现一些点评高手。如山东墨笼烟写的《女人的格局,决定其命运》(风情长篇小说《烂城》浅析)。评者为啥不分析小说的选材、布局、立意、民俗风情或时代背景?何以偏偏分析女人?而且超乎寻常的冷静,只集中笔墨盯住女人的格局及其派生出的命运分析,竟把人物间的纠葛、情感的起伏、女人命运的千差万别梳理得一目了然,剥离得纤毫毕现。

    说白了,这就是评者以艺术的眼光去对比当下小说的不同点,从而发现作品的艺术特点和于现实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墨笼烟出人意料地发现了小说写官商勾结是第一主题;写文化领域的蚀变为第二主题;写女人对人生和情感的态度才是隐藏着的第三主题。正是因为第三主题引起读者纠结最多最沉重,评者才发现,这是作者的构思初衷,才把准了作品的脉络,从宏观和微观发现某种幽微的指向。道理就像某些所谓的专家初读莫言的作品不一定喜欢,甚至投给刊物还吃闭门粥一样,那是因为没领悟出作者孤心苦诣所构建的寓意。

    一部作品特别是长篇,大多都蕴含着多重主题,有时连一篇“豆腐块”副刊文,都有许多幽微的指向,如果真能一读了然,谁都想去指手画脚当评论家了。这就是人们常说,大多评论家比作家清醒,是作家的“指南针”——貌似有些过,但不是没一点道理。

    总之,即便是名作家,不需要把精力过多地放在研读理论作品上,但若能静下心来经常去研究经典,偶尔读些文艺评论还是有益的。关键是不少人在这条线上还处于爬行状态,因为自满,无异于给自己设置了瓶颈,其作品岂有不平庸之理?

    个人以为,凡是写作者都当切记:树大易生虫,人有点本事爱自大。写作人不能瞧谁的作品都不顺眼,更不能以为有个“本本”就是“家”。写作要走得远,还得隔三差五看点评论,研究一些具特色、有个性的作品,多问几个为什么,才知道自己走到哪个“弯”,上了哪道“梁”。否则,南辕北辙太久,回头难,下山更难。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客户QQ:159847861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日报1版
   第02版:生活2版
   第03版:生活3版
   第04版:生活4版
   第05版:生活5版
   第06版:生活6版
   第07版:生活7版
   第08版:生活8版
作者需自知到了哪个“弯”
“红嫂”的故事
感悟生活
中国画 黄曦/作
《宕渠流韵》出版发行
与一对麻雀相遇的瞬间
无言的歌(外一首)
柚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