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修改病句教学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病句现象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修改病句教学需从小抓起,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修改病句教学。
一、修改病句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修改病句,顾名思义,是对一句有语病的句子进行修改。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情况下,将句子中有错误的地方进行调整或者删除,使得句子更加通顺。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博大精神,语言文字的使用上,更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同一个句子表达两个意思的句例比比皆是。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修改病句教学,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
二、修改病句的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修改病句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几个误区。
只注重最终结论
教师在修改病句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病句修改的结果,而不注重修改过程。然而,修改过程,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体现。在修改病句教学中,学生只有掌握了病句修改的原理,才能够进行举一反三,在以后的修改病句中能够熟练使用掌握的技巧。
比如,修改病句“我们怀着愉快的和高兴的心情走进了青秀山公园。”学生A回答:“我们怀着愉快的、高兴的心情走进了公园。”学生B回答:“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走进了公园。”此时,教师评价学生B修改对了,就匆匆结束了这一段病句修改联系。对学生A来说,并不知道学生B是如何修改的,以后自己应该怎么改;对学生B来说,可能真的掌握了修改病句的方法,但也有可能是蒙对的。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应该说,还有另一个正确的修改方法,即“我们怀着高兴的心情走进了公园。”如此教学,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只注重机械训练
目前,我国小学年级语文教学中修改病句教学,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的机械训练,教师鲜少参与指导。学生对修改病句机械性训练,广义上,确实能够巩固修改病句知识。但实际上,机械训练,对同类型的病句修改知识缺乏综合的、系统的训练和比较。教师只注重机械训练,而不注重病句修改的方法与技巧,学生往往只会修改见过的病句,而不会进行举一反三。
只注重教材训练
修改病句教学,往往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而学生在生活中的言行,却是书本上没有的。因此,学生在语文课本上,掌握了修改病句的技巧,但是却无法应用于生活之中。对于教师而言,修改病句仅仅注重教材的训练,而不与教学生活进行融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语病现象却不自知,不仅有违教师的专业形象,同时还会对学生带来不利影响。
三、修改病句教学的方法和步骤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修改病句首先要掌握病句所要表达的意思,领会了正确的意思,才能够进行正确的修改。而中国语言一词多意的词句很多,修改病句之前,一定要反复阅读推敲,找准病因,才能够选择正确的修改方法进行修改。
众所周知,一个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组成的,而主语、谓语、宾语是句子不可缺少的三个主体。修改病句的方法有三种,其一,补法,即对原句进行补充说明,这种方法应用于有成分残缺的病句。其二,删法,当句子意思有重复累赘、搭配不当等语病时,应对赘余部分进行删除。其三,换法,这种方法应用于搭配不当、用词不当以及指代不明的病句。
修改病句的主要步骤,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整体入手,反复阅读。在修改病句之前,要对病句进行反复阅读(包括默读、出声读等)推敲,分析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其二,知识再现,找准病因。通过研读,掌握了句子要表达的意思之后,分析句子属于哪一种类的语病现象,是成分残缺,还是重复累赘,亦或者顺序不当。其三,掌握技巧,对症下药。在分析了句子的语病属性之后,根据掌握的修改病句的三个方法,选择合适的、恰当的修改方法对症下药,进行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