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观念里,蛇,总是与无情和狠毒联系在一起,小时候,大人们就将这种传统的观念色彩涂抹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时间一长,这种色调很难褪去。
“见蛇不打三分罪”是那时我们头脑中固守的观念。记得上小学时,只要一见到这家伙,大家都会想尽一切办法,穷追猛打将其置于死地。打死后,要么拿去吓唬女孩,得到一点虚荣的满足;要么拿到众人中去炫耀,当然也会得到几声廉价的赞扬。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发现这种观念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其实,蛇是一种十分神奇而有趣的爬行类动物。科学家研究表明,蛇自白垩纪时代就已活跃在地球上,距今有1.3亿年,与它同时代的恐龙早已作古,还有一些当初存在的动物,都成了博物馆里失去了灵性的一具具冰冷的化石。
蛇,只是一种毫不起眼的爬行动物,无腿,无翅膀。面对周围一只只强悍的食肉动物,它的存在,实在找不出任何值得炫耀的优点,似乎灭绝的应该是蛇。然而,结果出人意料,当古猿从爬行慢慢地离开地面,直立行走进化成人类时,蛇却反其道而行之,抛弃了脚,以最低的姿态匍匐于大地。在自然的进化过程中,它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生存方式。不管大自然如何变化,蛇,终于奇迹般地将自己种族的“香火”从远古一直延续到了今日。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这就是适者生存。
与其它动物相比,蛇有许多独特之处,比如:冬眠的它,最长半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这让很多动物都望尘莫及,对哺乳类动物而言,更是无法想象。漫长的岁月,将蛇演化得如此尽善尽美,这的确是大自然的神奇之作。它没有脚,却可“行走”如飞;视力差,却能在夜间捕食;没有食肉动物的尖牙利爪,却能杀死无数比它大的猎物。
捕捉猎物,蛇有几大秘笈:一是攻击速度快,出击时仅有二十五分之一秒,很多动物都难逃厄运;二是浑身上下都是肌肉,据动物学家说,人只有5条肌肉,而它却有100多条。森林中的任何一种动物,只要被它缠上,就意为着末日的来临。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蛇吞食猎物时,嘴张开的弧度可达180度,头部的骨骼还可上下、左右移动,能将比自已头大三倍的猎物活活吞下,在动物界,是十分罕见的。造物主将许多特殊的本领集于它一身,这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大杰作。
与恐龙相比,蛇实在没有值得可炫耀的地方,然而,大自然上亿年的变迁,非但没有将它从残酷的动物世界中消失,反而使它进化得更加神奇和完美,因为它积极地适应了不断变化的环境。
生命过于弱小,会成为别人的盘中餐,早早地殇亡;过分强大,谁都不是你对手,人人对你退避三舍,你就成了众矢之的,强盛就已走到了尽头,也许这就是你衰败和灭亡的开始。强弱有度,维持着一种理性的平衡,避开事物的两个极端,生命的灯塔才会长久地光耀。
□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