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一段可谓是神来之笔,旧时读书人内心浓得化不开的“科举情结”在这里以夸张诙谐的方式呈现得淋漓尽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考试的巨大魔力使历朝历代数不清的读书人失去了平常心,莫说范进之类的凡夫俗子,众多历史牛人都未能免俗。
身为晚清“三巨头”,在科举考试这一块,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内心都有深深的遗憾。曾国藩一生怕听“同进士”三个字,原来,明清时期,考中进士者按名次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简称“同进士”)。曾国藩28岁中进士,还算比较年轻,可惜仅位列第42名,屈居三甲“同进士”之列。功名层次太低,成为老曾终生的憾事。左宗棠的情况更恼火,一生当中所获得的最高“学历”仅是举人,最后因自己功高,才由清廷破例赐了一个进士。
李鸿章与曾、左不同,在科举之路上可谓是顺风顺水,春风得意。他24岁便高中进士,而且位列二甲第十三名,科举成绩远远优于自己的“曾老师”。此后,李鸿章入翰林、练淮军、“平发捻”、办洋务,四十出头便被封为伯爵,五十岁就官拜大学士。然而,位极人臣,风光无限的李鸿章却在主考官这顶帽子前方寸大乱,风度尽失。
每届科考,都由皇帝向各省派遣考官。主考官操持“衡文选士”之权,“主持风雅”,对官员而言,是宦途中莫大的荣耀。当然,更关键的是,如果出任考官,这一届所取中的举人,都会成为你的徒子门生,作为正儿八经的“亲老师”,你的话他们一辈子都不能违抗。通过缔结师生纽带,考官的关系网越来越密集,政治资源也越来越丰富。
其实,以李鸿章的位置和权势,他并不在乎从考官这一位置能获得多少政治收益。作为晚清最有势力的政治家,他能调动的资源之多,无人能及。只要他随便点个头,乐意做他门生的人能踏破门槛。但是,如果一个20来岁就中进士、点翰林的人,却不能亲手衡文阅卷;一个名动中外的朝廷重臣,普天之下却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门生,这一点,对李鸿章而言是难以忍受的。
若论充任考官的“硬件条件”,李鸿章完全具备:翰林出身,官拜大学士。可见,老李一辈子难圆考官梦的原因另有隐情。首先,李鸿章一身系朝廷安危,实在太忙了。在翰林院待了仅仅三年,李鸿章就投笔从戎,办起团练,卷入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战争。十年血战书生老,战争结束后,老李又整天忙着办洋务、建海军、搞谈判、签条约,一直到死都没得闲空。更主要的是,这些活路,换其他任何一个人都做不来,只能靠老李。如此一来,还想轻轻松松喝茶评卷子,门都没有!再者,考官属清要之职,不仅学问要好,道德上还得没人挑什么。可李鸿章一生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无数,在清流士子心中早已是不折不扣的“汉奸”、“卖国贼”。此种情形下,朝廷不能不考虑舆论,从而不会给李鸿章取士这样“清雅”的差事。
朝廷不给机会,李鸿章只好自娱自乐。做总理衙门大臣的时候,每逢京师同文馆的学生年终考试,老李一个人就会把中文阅卷工作全部揽下来。当时科举是正途,在京师同文馆读书的基本上是全国水平最差的学生,他们的试卷,别的大臣看一眼都怕污了眼睛,唯独李鸿章把这当做个正儿八经的事情。一连三天,老李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认真评阅,定出高低,总算过了一回做考官的瘾
1897年夏季的一天,李鸿章不知从哪得到了内部消息,说该年的顺天府乡试,已经内定了他和刑部侍郎瞿鸿禨为正副主考。于是兴冲冲跑去瞿鸿禨的寓所,跟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的瞿鸿禨大谈做主考的事儿,一说就是半天。结果,正副主考名单下来,两个人都没份。此时,李鸿章已是74岁高龄,黄泉路近,听说能做主考,还是这样的兴奋。四年后,李鸿章辞世,考官梦一生未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