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日报3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日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11月5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山中的夫妻学校
赵兴奎夫妻俩照顾学生吃午饭
为学生准备午餐

    10月13日一大早,万源市庙子乡隔滩溪村教学点举行了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随风飘扬,20名孩子仰起小脸蛋行着注目礼,这成为大山深处一道亮丽的风景。

    隔滩溪村教学点只有一名老师、两间教室、一间厨房、一间休息室和20名学生。任教的老师叫赵兴奎,今年58岁,已经坚守大山38年;在这里为孩子们煮饭的叫陈义珍。由于赵老师和陈义珍是夫妻,因此,这个教学点也被当地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夫妻学校”。

    20名学生中,有9人是小学一年级学生,11人是幼儿园孩子,其中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这个是你爱吃的土豆丝,这个是你爱吃的茄子,吃完饭别忘了再喝一碗番茄汤。”午饭时间,陈义珍和赵兴奎给孩子盛好米饭后,还将每个孩子爱吃的菜放到离他们最近的地方,然后夫妻俩才端起碗吃饭。“以前这里还有三年级,我还得帮助照顾幼儿园的孩子,只好趁下课时间洗菜、煮饭。上学期,三年级的孩子都到庙子乡中心校去读书了。”陈义珍说。

    陈义珍说,由于买菜很不方便,所以她就在学校后面的空地上种了一些时令蔬菜,买不到菜的时候,也可以采摘下来做菜给孩子们吃。

    夫妻俩的儿子、儿媳都在万源市中心医院工作,孙子也已经上幼儿园了。儿子、儿媳本来希望陈义珍能去带孙子,但陈义珍放不下丈夫赵兴奎,更放不下山区里的孩子。“兴奎年纪大了,既要教书又要给学生们煮饭,我怕他身体吃不消。”陈义珍硬是说服儿子,来到了隔滩溪村教学点。

    赵兴奎夫妻俩将学校里所有孩子当成了自己亲人般疼爱、呵护,生怕哪个孩子受到半点委屈。虽然大山里的教育条件比不上城里,但夫妻俩却一直坚信:树人先树德,每个山里的孩子都不比城里的孩子差。从隔滩溪村教学点毕业的学生杨方文就是个这样的例子。2010年,万源市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在陕西潼关打工的杨方文眼见隔滩溪村教学点的学生上学时,需要老师冒着齐腿深的水,一个个背过河,立即捐出1万元钱,在河面上修了一座简易的小索桥,从此学生上学便捷了,家长们也都为此十分感谢他,杨方文的事迹也为这所大山里的“夫妻学校”争得了荣耀。

    “上课并不一定要在课堂上,随时随地都可以。”这些年来,赵兴奎因地制宜总结出了一套教学方法。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他不仅在课堂上讲解知识,而且在体育课或者休息时间借机传授知识。“比如我们正在玩‘老鹰抓小鸡’游戏,我就会告诉孩子‘小鸡’两个字的写法,并用粉笔把汉字写在地上,让孩子照着写。”

    “夫妻学校”还有着与常规学校不一样的作息时间,那就是按天气决定放学时间。“如果天气好,下午三点半就放学;如果遇到下雨或下雪,下午两点半就放学了。有的孩子有家长来接,没有家长来接的孩子,我就和妻子送他们回家。”赵兴奎说,孩子们太小,有的家又离得远,为他们的安全着想,因此他就制定了这样的作息时间。

    赵兴奎也曾有机会被调往条件较好的乡中心小学任教,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留在隔滩溪村教学点。“如果我走了,教学点可能就会被取消。中心校教师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但在这里,我却是孩子们的希望,我热爱教书,我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赵兴奎说。 

    □文/图 宋乾玉 本报记者 陈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客户QQ:159847861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日报1版
   第02版:日报2版
   第03版:日报3版
   第04版:日报4版
让百万群众 过上美好生活
爱岗敬业 学习不止
通川区重点启动实施 北部乡镇绿色通道建设
深山中的夫妻学校
父子演“双簧” 欲收已售房
投资3400余万元 建设专用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