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下,百节镇百兴广场前,60多岁的张婆婆和邻居们三五成群,踩着轻快的节奏,展现曼妙的舞姿,欢歌笑语中的生活幸福和谐。
提到已开展了6年多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张婆婆和她的舞伴们莫不竖起大拇指:原来又脏又乱的狭窄街道变得宽敞整洁起来,临街的摊贩游商少了,进店归市的文明经营户多了,搓麻将的茶馆少了,健身娱乐的公益设施多了……“看得见的是明显好转的街道卫生,看不见的是人们逐步养成的良好习惯,百节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
达川区百节镇距达州主城22公里,得益于持续深入开展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百节镇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群众的生活方式与卫生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镇里的居民每年每户出80元钱,由社区承担物业管理责任,成立了13支保洁员队伍,聘请了9名场镇保洁员、24名村保洁员、83名社区保洁员,专门负责卫生保洁。
在临近场镇的210国道边,记者看到,几名保洁员正把从各处收集到的垃圾装上垃圾清运车。开车的李师傅告诉记者,过去的垃圾都是随便找个空坝坝一倒了事,搞得场镇周边到处臭气熏天。现在好了,镇里建起了垃圾焚烧处理站,可以进行无害化处理,他们保洁员每天的工作量也小了不少。
“百节离城区近,镇里重点发展近郊游,环境卫生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综合治理不是阶段性工作,如果没有形成长效管理制度,三五天就会回潮,到时候别说上级追责,百节的老百姓也不会答应。”主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副镇长赵小玲介绍。该镇建立健全了领导包抓和部门帮扶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督查暗访问责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居民自治机制、社区参与物业管理机制、广播曝光台与市民投诉督办机制、城管执法机制和协调配合联动机制,场镇座商归店、行商归市、停车归点、广告归位、垃圾归车、工地打围,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
在2012年获得市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优美示范乡镇的基础上,百节镇坚持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举措,提出了“宜居、宜业、宜游”幸福百节的发展目标,广泛动员全员参与。采访结束时,赵小玲笑着说:“以后来百节休闲度假的人越来越多,你们要是想来耍,还得提前打电话订位置。”
'□本报记者 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