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日报3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传媒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6月10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区孩子的“向爷爷”

    迎着夏季的晨光,汽车驶上崎岖盘旋的山路,两个多小时后,终于来到了万源市曾家乡龙泉村小学。记者见到他时,他正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握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字。他就是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向爷爷”的向友明。

    地处海拔1600多米高寒山区的龙泉村小,上世纪七十年代既不通路,又不通电,条件十分艰苦,200多名学生的学校没有一名正式教师。1977年高中毕业后,向友明回到家乡的龙泉村小做了一名代课教师。

    上世纪九十年代,“普九”的春风吹进了大巴山。向友明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机遇,下定决心让学校条件得到彻底改变。平整地基、搬运沙石、砌墙盖房,修建学校,向友明总是冲在最前面带领大家干。很快,一座修葺一新的乡村小学矗立在了大山深处。

    2000年,在规范教师队伍时,身为民办教师、有着23年教龄的向友明被清退。但向友明毅然选择了留下,重新成为村小的一名代课教师,并执意把正在读卫校的女儿“请”了回来,让她考读师范学校,然后回到龙泉村小,帮助自己实现未能实现的梦想。

    “向老师,你好傻哟,你为啥还坚持做个穷教书匠!”不知有多少人这样问过向友明,有的人是关心,但更多的人却是嘲笑。

    “名利、金钱,不是我的追求,孩子们可怜啊!”面对向友明简单而质朴的回答,乡亲们对他越发敬重了。

    伴随着“打工潮”,学校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也随之出现。辍学的孩子多了,违纪违规的孩子多了,学生成绩越来越差了……每当新学期来临时,向友明总会挨家挨户做学生家长工作,给孩子一个一个地辅导作业。在向友明的精心呵护下,一个个“调皮蛋”变成“乖孩子”,“后进生”变成“双优生”。看着日益进步的孩子,家长们都说:“把孩子交给向老师,我们放心!”

    对于那些困难家庭的孩子,收入微薄的向友明总是省吃俭用,想着法子尽力帮助他们。帮学生垫学费、垫保险费、垫药费,给学生买学习用品、买衣物、买午餐,在别人看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向友明看来,只要孩子们能安心上学,这一切都值。

    当记者离开龙泉村小时,余晖中,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在静谧的山乡里显得格外清脆悦耳。

    □陈本强 宋乾玉 本报记者 邱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客户QQ:159847861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日报1版
   第02版:日报2版
   第03版:日报3版
   第04版:日报4版
一桩桩疑难问题销号解决
市特检所 真情服务获赠锦旗
通川区审计局 群众需要是工作方向
实现错位发展 大竹加快融入成渝经济区
山区孩子的“向爷爷”
渠县政务中心 推行“首席代表”工作制
田间开出“良方” 藕田“药到病除”
宣汉县双河镇 人大代表“四访”联系群众
国家统计局达川调查队 提高调查公信力
通川区将精准扶贫3.4万人
达川区檀木镇 切实为群众办实事
王超:回乡投资“开荒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