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还观测到了红腹角雉、红隼!”刚见面,郝光便兴奋地告诉记者。迷彩服、布胶鞋,胸前挂着望远镜,兴奋的眼神充满坚定——这就是万源市官渡镇项家坪花萼山自然保护站的鸟儿守护者郝光,本文的主人公。
安徽人郝光,25岁,万源市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鸟类学研究生,2012年“千名硕博进达州”引进的专业人才。
才进环保局,领导惜才,让郝光在机关办公室,不到一个月,他要求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在管理处办公室待了几天,便主动申请到海拔近2000米的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心保护站。当时恰逢10月末,城里秋天的尾巴还未褪尽,但花萼山上已是白雪皑皑。郝光带着国庆才结婚的妻子到山上,一住就是几个月。
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维管植物2000余种,有苍鹰、鸢、赤腹鹰、红隼、勺鸡、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红腹锦鸡、领角鸮等多种保护鸟类。项家坪保护站在花萼山山腰,这里汇聚了秦巴山脉的所有壮美——山峦如聚,峰脊如刃,云海飘缈;遥望远方丛林,群鸟且歌且舞,恍如人间仙境。
“这架望远镜是他花6000多元买的,弄得家里几个月都买不起米。”郝光的妻子语气里满是责备。“他每天早上整理好装备从项家坪出发,沿着清风林,迂回九面纤,边走边看边记,步行十余里山路,再回到办公室整理资料。遇到不解的问题,就到屋外一个固定通话点电话请教自己的导师。”
郝光的妻子告诉记者,这里不通电话,也没有网络,到了冬季水都断流,她只得自己到一里外的地方去挑水。这些都是“小事”,郝光都不得管。
郝光最在乎的事是:若遇到电话请教不能解决的问题,他必须得下山,将图片和文字资料传给他的导师和鸟类研究专家。所以,他平时很注意收集问题,基本上一个月下一次山,处理完问题后又迅速回到山上,生怕多耽误一天又错过一个重大发现。
观察鸟类,掌握它们的种群和数量,并及时记录,这是郝光每天必做的工作。在花萼山住了半年多时间,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成了郝光的朋友,那些南来北往的鸟儿,更是他的知音。
“选择到花萼山工作,这是我作过的最正确的决定。这些鸟儿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好的朋友,你可以躺在厚厚的草甸上,仰望蓝天,自由地与鸟儿们‘交谈’。”郝光一兴奋,诗兴大发,话里诗意浓浓。
下山的时候,郝光小夫妻为我们送行,路上,郝光的妻子打开手机,播放着郝光最喜欢的歌曲“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
□王勇中 本报记者 王永明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