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对于众多的留守儿童来说,离开了熟悉的老师和同学,回到没有父爱和母爱的家中,不少留守儿童感觉更加孤单。
现状——留守儿童暑假生活更孤单
7月18日,放暑假已有半个月了,很多孩子都在父母的陪伴下有计划地度假,但达县赵固乡水文村五社12岁的留守儿童张小丽(化名)心里却一团乱麻。几年前,张小丽的爸爸不幸去世,妈妈迫于生计去深圳打工,留下她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几年来,妈妈很少回家,张小丽这个暑假原本计划去找日思夜想的妈妈,但奶奶说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而且家里还有好多农活等着她去做!
达县管村镇11岁的留守儿童吴燕(化名)的父母均在遥远的浙江打工,她跟着年迈的外祖母一起生活。吴燕告诉记者,放暑假后,没有同学陪伴,她更加想念父母,不知道他们在外面打工苦不苦、开心不开心……吴燕还说,相比之下,她觉得上学的时候还好些,因为可以和同学在一起痛快地玩!
探析——缺乏关爱生活单调是主因
放假了,既不用早起上课,也不用晚睡赶作业;既不用担心老师的批评,也不用顾及父母的唠叨,原本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可在现实中,很多留守儿童却害怕放假,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四川文理学院教科系杨虹教授认为,人都有思亲心理,节假日会使这一心理得到强化。另外,平时在学校和同学在一起,加上有老师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孤单感相对要少一点。而暑假时间长,留守儿童除远离父母外,还远离同学和老师,心里更加思念亲人,因为思念而产生的孤单感就会更为强烈。
“留守儿童活动少,生活单调,是导致他们孤单的重要原因。”渠县宝城镇一小校长郑小钧说,城里孩子可以利用假期学画画、学舞蹈、学游泳、打球等,相比之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活动就单调得多。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一放假回家,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很多都要做农活和家务,生活困苦而单调。
建议——多方携手让他们开心度假
究竟该如何丰富留守儿童的假日生活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认为,城市有青少年宫和儿童活动中心等各种设施,农村也应该加大这方面设施的建设力度,让留守儿童有活动的地方。
“好多学校不是都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吗,各中小学不妨在假期开放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及乒乓球室等活动场所,或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留守孩子参与进去。”达县福寿中心学校校长刘继廷主张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延伸到假期。
达县五四乡党委书记唐毅认为,暑假期间,要充分调动学校老师、乡镇干部、大学生村官、党员团员的积极性,组建“代理家长”队伍,采取“一帮一”的办法,深入留守儿童家中,帮助他们疏通心理障碍,弥补亲情缺失,促其健康成长,从而让他们的父母在外安心务工。
·本报记者 黄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