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在学习《教育学》时看到“教会学生做人”内容。这“教会学生做人”就是以德育为主的全面育人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好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公共道德品质、公民教养、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以及社会主义觉悟的形成,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逐渐培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应该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观,把德育有机地寓于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之中。教师应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通过化学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优良品质的教育等。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现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一个人只有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爱国情怀,他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贯穿于化学教学中。如在讲授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时,通过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对锗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对化学上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突出贡献,使我国在此科学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通过介绍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等,从而打破了当时西方国家对制碱技术的垄断,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而现代化学发展的伟大成就比较多了,如:纳米材料、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做鸟笼、直径为6mm粗尼龙绳、预防艾滋病病毒的疫苗研制成功等。教师通过一系列的介绍,将教材内容跟历史、现代的中华民族在化学领域中的重大贡献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渗透,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产生最自然、最朴实的爱国情感。
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培养。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在其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刻地揭示和充分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在进行化学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获得化学基础知识,还必须通过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教学来逐步形成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在讲授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如果通入二氧化碳的量较少时,生成的是碳酸钠,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碳酸钠就变成碳酸氢钠,生成物不一样是因为反应物的量不一样;通过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和在氧气中产生现象不同的两个实验,通过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性质不同等,它们是由浓度变化引起性质的变化等启发学生认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通过许多实验的观察和操作,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对学习化学知识理解得更深,掌握得更牢固,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逐步养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自然科学学习的良好习惯。
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是通过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起到很好的作用。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如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8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严肃认真,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这些科学家的优良品质值得同学们学习,对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德育的教育,不拘形式,不论时间,见缝插针,贵在渗透培养。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指导下,适时把握德育教育的培养,做到举例恰如其分,教学目的明确具体,手段形式多样,才能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开江中学 肖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