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川区革命烈士陵园中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刻写着这样一段话:“……中共川陕省委负责人之一的牟永大同志和周聚五、咎中荣等同志也不幸相继遇难。烈士们的牺牲,深深教育和发动了群众,革命的火焰更加猛烈地燃烧起来了……”周聚五刚直不阿斥邪恶,临危不惧斗恶敌,不愧为铮铮铁骨硬汉。
上世纪二十世纪初,革命先烈周聚五诞生在宣汉县柏树场街道,1918年春以当年参考者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绥定联合中学第十五班就读。在联中读书期间,周聚五勤学上进,爱好体育,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1919年“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后,联中师生首起响应,举行罢课,上街游行示威,高呼“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卖国投降”等口号,在街头、茶馆演讲宣传和抵制日货。他身材魁伟,性情坦率,敢于仗义直言,对旧制礼教进行抨击,甚至讽刺幽默。即使在教师、校长面前也毫不隐讳,被称为当时联中“三大怪人”之一。“三大怪人”成为联中的活跃人物,风云校内外。
1921年4月,周聚五只身离家,赴上海寻求革命真理,于这年秋,考入浙江工业专科学校学习。期间,进一步接受进步思想,更加坚定了革命志向,后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资助他继续求学,被迫于1924年4月辍学回家返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周聚五回到家乡随即受聘于柏树场太平寨坎下周粗寄尚材小学任教,一面教书,一面宣传进步思想。时值中国大革命、社会大变动,从教师到担任校长,积极开展传播革命思想的社会活动。组织进步青年成立“大红社”读书会,倡读进步书刊,传播马列主义,愈来愈使许多青年受益匪浅。在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革命转入低潮。周聚五将“大红社”更名为“文字社”,团结影响了一大批青年,对革命进行理论探讨,对时弊进行揭露批评,使革命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
在此期间,周聚五还组织“明达新剧团”,以进步青年为骨干,在柏树街道、农村和邻近各场演文明戏,宣传不信鬼神,女人不缠脚,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反对剥削压迫,颇受广大群众欢迎。他还组织“体育促进会”,利用寒暑假或节日与上明月乡进行比赛,从而团结青年,增进友谊,传播革命真理,并身体力行参加游泳、武术及野外爬山等体育活动,深受人们爱戴。
1928年春,周聚五调任达县亭子小学教务主任。是年秋,到达县蒲家场县第五小任教,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他参与了万源李家俊筹备农民武装起义的活动。曾多次同李家俊在万源、柏树场聚会,通报情况和商讨斗争策略。1929年春,周聚五在柏树场动员了一批进步青年去参加了震惊全川的万源固军坝起义。
在此期间,周聚五发现团总加派税款,勒索乡民,贪赃枉法,他组织一些青年联名控告团总周席儒的不法行为;亲自编写顺口溜教附近学校学生说唱,扩大影响,唱词中写道“离场半里多,破庙有一座,教师二三人,学生四五个,上八九课,月薪几十块,百姓喊难过,千万莫乱说,谨访走不脱。”周团总为掩盖其罪行,便勾结伪县政府,企图报复。周聚五不向恶势力屈服,采取灵活有理有节的斗争策略,最终取得胜利。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周聚五发动一些人捐助田址作公学产,以济教育经费不足。
1929年秋,党组织派周聚五担任达县联中图书管理员,代授体育、国文、英文等课程,同时兼任达县明达公学教员,王维舟也常作该校体育教官。周聚五在这两所学校通过借阅图书和授课,主编墙报、漫画进行革命宣传,壮大革命力量,为建立革命武装举行起义作准备。
孰料,有人向盘踞达县的川陕边防军督办刘存厚告密:周聚五、牟永大、王波、李家俊、周良儒、秦仲芳、咎中荣等十一人是地下共产党员。党组织获悉后,转告周聚五作好应变准备,以防不测。为了避开川陕督办公署对周聚五等的监视和纠缠,经党组织安排,周聚五于1932年秋离开达城到亭子小学任教。
1933年2月,因工作需要,周聚五又回到达县联中担任图书管理员,继续从事学运工作,当时红军已经入川,其进攻矛头直指宣汉、达县,刘存厚感到风声很紧,加紧防备,在达城大搞肃共清共。
尽管随时都有被捕牺牲的危险,但周聚五临危不惧,沉着镇定,泰然处之,大胆而谨慎地开展活动。刘存厚指派警卫营连长许震暗中监视,许震常身着长袍,假惺惺地主动到校拜访并邀周聚五看戏打麻将,茶馆进,酒馆出,久而久之,周聚五思想松懈,疏于警惕,终遭其害。
1933年初春的一天,晚八时左右,周聚五看见天上月色昏浊,趁着风雨从戏院返校,途经柴市街口恰与常邀其看戏打麻将的督办公署警卫营的许震连长相遇。聚五明知此人身份是巴中人,意欲对其分化瓦解为我所用。许震热情相邀周聚五到凤凰头茶馆吃茶,周聚五贸然应允前往,各坐在一麻布凉椅上喝茶聊天。
约二更时,忽然街上哨声乱响,军警林立,全城戒严,禁止行人通行。此时周聚五起身要走,许震急上前拖住,周聚五方回过神来,却难以脱身。这时,事前暗伏在门外的十多个士兵,蜂涌而至,两三把大刀对着周聚五一阵乱砍,周聚五身遭数刀滚到街上,倒在血泊之中。一士兵惊呼“还在动,还没有死!”于是,又有几个士兵上前,各拉一只手脚,将其拖到南门河边,补击两枪,周聚五才停止了呼吸,时年29岁。
周聚五遇难后,联中以绸裹尸,由其弟周开正将其尸体抬运回乡,葬于柏树乡月谭村豆芽弯。解放后,达县人民政府为其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并刻名纪念。1967年4月,四川省民政厅追认周聚五为革命烈士。
□龚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