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宕渠,一派葱郁,无限生机。
走进渠县中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幅如诗如画的新农村画卷:一条条高标准的水泥路进村入户,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民居环山绕水,一片片果园、黄花园竞吐新绿,一户户农家小院整洁干净,整个村庄呈现出“村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好图景。
培育产业基地 发展现代农业
走进中滩乡新建的标准柑橘基地,粘虫板、诱捕器、太阳能杀虫器、自动滴灌器等现代设备遍布其中,标准化种植的果树生机勃勃。万头标准化养猪场、十万只标准化养鸡场、大型沼气池,“猪(鸡)+沼+果”的生态循环将整个果园变成了一个自然的“绿色工厂”。像中滩乡这样的产业基地,在渠县并不在少数。
近年来,渠县紧紧抓住被列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县的良好机遇,打破土地的乡(镇)、村、组界限,确定重点发展区域,集中连片,大力发展黄花、柑橘、生猪三大特色主导产业,作为农户增收的主要项目。目前,全县新植黄花1.5万亩,总面积达7.5万亩,西部黄花种植带基本形成;培育规模养殖场(户)1400个,建立现代畜牧养殖小区143个,畜牧养殖提档升级;以“一带两片”25个乡镇为中心,新植优质柑橘2.3万亩,总面积发展到15.8万亩,川东北甜橙种植核心区已具雏形。
从零星分散到块状发展,渠县农业通过基地建设推动区域产业的布局,规模效益凸显、集聚功能倍增,一块块集中成片、设施齐全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已成为渠县农业持续发展的坚强支撑。
基地是基础,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牵引则延长了产业链。一年来,渠县积极培育和壮大宕府王食品公司、润乾食品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面达到了85%。与此同时,还积极规范发展惠民黄花、宴神柑橘、天鑫养猪等农民专业合作社。
科学规划 扮靓新农村名片
橘树簇拥,碧水环绕,一座座别具特色的川东民居傍河而建,统一的黄墙黛瓦,高低错落的飞檐翘角,整齐中显灵动,新潮中见古韵,让人赏心悦目。
“这是照着政府规划的图纸修的,比原来漂亮得多,住起也更舒心!”中滩乡天山村支部书记雍飞指着天山新村自豪地说,“我们村民都住上别墅小区了!”
雍飞所说的“别墅小区”一点也不夸张:红色文化长廊、滨河景观大道、休闲亭台水池、文体健身广场及公共服务中心,一一配套在新村周围,一个新农村综合体图景赫然眼前。
为塑造具有渠县特色的川东民居风貌,渠县深度挖掘渠县文化内涵的代表元素,编制了相对集中型、分散型、改扩建型指导的图集,免费提供给全县建房农户选用。通过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统规联建的方式,因地制宜推进农房新建、改建和风貌改造。全县初步形成了“一路一景观、一村一特色”的新村风貌。
创新机制 激发共建活力
站在自家的小洋楼上,天山村3社的周小芹对未来的发展无限憧憬。周围经过新建或改造,周小芹和其他村民的房屋已被打造一新,初步具有旅游接待能力。健身广场树立的一块大展示牌上,发展规划示意图清晰明了地展示了出来,让当地人看到了无限希望。“希望早点打造出来,我们好发展农家乐。”周小芹说。
周小芹的房屋建在集中居民点,她与几户村民以联建的形式承包给了建筑商,样式则按政府统一提供的图纸选择。修建前,政府采取土地统调户调、宅基地置换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捆绑项目投资615万元,完善道路硬化、路灯安装、雨污分流、管网下地等基础设施,既解决了资源集约化配置问题,又为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打下基础。像周小芹一样,到居民点建房的村民有73户。
“我们创新机制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有效整合项目资金,以小资金撬动大民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资金的乘法效应。”渠县县委书记邓瑜华如是说。
渠县在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中,一方面创新资金整合机制,坚持争取项目投入、政府补贴投入、农民自主投入、社会共同投入“四结合”,重点投放在产业发展、民居风貌塑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另一方面创新共建共享机制,坚持“规划共绘、基础共建、环境共保、乡风共育”的原则,从政策上惠农、技术上强农、资金上支农、措施上扶农,充分激发农民参与建设的热情。三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着力引导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建立紧密的产销联系机制,探索农民以土地入股、政府以支农项目资金入股,与龙头企业开展合作经营,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本报记者 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