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神童”出现。由于古代科技不发达,古代“神童”的“神”就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方面。有些绝妙的对联就是由他们创作出来的,引为佳话。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这是早在南宋时代就已悬挂于我国东北某地的一副祠庙联,上联描绘天池之美,下联讲述长白山之秀。这副对联是李焘所撰。据传,南宋史学家李焘,二十四岁即为进士,幼年时就能与大人吟诗对句。某日,小李焘与塾师路过天池,只见微风吹拂,池水泛起阵阵涟漪。塾师触景生情,随口吟道:“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没想到,紧跟其后的小李焘当即应声答道:“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塾师一听,先是一惊,随之大喜。心想,这不是一副绝妙的对联吗?塾师逢人便夸小李焘前程无量。此联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不仅赋予绿水、青山以生命,而且全联对仗工整,新意迭出,真是令人叫绝。
远岭明霞,云母织成锦绣;
空阶积霰,天公撒下珍玑。
明代著名的学者、书法家申屠衡,从小就因其对句绝妙而远近闻名。某才子对其不服,试图当面考察,以辩真伪。一日,才子来到小屠衡家,只见此时远处的山边霞光万道,便故意来到小屠衡跟前感叹道:“远岭明霞,云母织成锦绣”。年仅六岁的小屠衡异常聪颖,他一听就知道今天又来了个挑战者。只见他眼珠一转,随即回应道:“空阶积霰,天公撒下珍玑”。“珍玑”即为“雪珠”,小屠衡以“天公”对“云母”,以“撒下”对“织成”,以“珍玑”对“锦绣”,真可谓天衣无缝,难怪才子不得不心悦诚服:“名下无虚也”。
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雨;
风吹尘起,地生不灭之烟。
明代王汝玉是个曾参加预修《永乐大典》的大学者。王汝玉从小就很喜欢文学,不仅聪明、机敏、记性好,而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因而曾一度享有“小神童”的美誉。一年冬天,其父见雪过天晴,屋上的积雪融化,雪水顺着屋檐滴滴嗒嗒地往下流,于是即景出句:“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水”,并命刚刚七岁的儿子立马对句。王汝玉连忙寻觅对句,正在为难之时,忽见眼前狂风大作,灰尘滚滚,于是眼前一亮,马上不假思索地对句:“风吹尘起,地生不火之烟。”纵观此联,虽语出自然,然而却对仗漂亮,格外传神,小玉汝的对句才华,由此可见一斑。
·向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