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9日上午11点50分,因连遭暴雨袭击,万源市大竹镇境内的白杨溪电站突发险情——电站下游50米处发生山体崩塌,阻断河流形成了堰塞湖。因堰塞湖水回淹,在电站机房值班的工作人员一人死亡,九人失踪。
19日,万源市的通讯还没完全恢复,多数乡村没有手机信号,固定电话也不通畅。下午3时许,正在八台乡、沙滩镇、白沙镇沿线查看灾情,看望受灾群众,检查指导抗洪救灾工作的达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何健获知情况后,立即率达州市交通、国土等多个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万源市市长王成军等驱车前往大竹镇。由30多名武警组成的第二支救援队伍同时启程。
此行,何健心中有两大牵挂:一、白杨溪电站人员的安危;二、受城口堰塞湖威胁的大竹镇等沿河乡镇6000多名群众的安危。
通往大竹镇的道路险象环生,多处路段塌方,多段路基悬空,滚落在路上的山石随处可见,何健一行的车队不顾危险快速行驶。车队行至庙坡乡二道河处,被迫停了下来——一大股急流从半山腰的一个山洞内汹涌跌出,咆哮着冲向公路。水雾笼罩在公路上,站在水流10多米外,都能感觉森森寒气。水流之急,水量之大,让人非常吃惊,车辆完全不能通过。据在现场值勤和抢险的基层干部介绍,连日的大雨使地下溶洞的水位猛涨,从山上冲出的巨石堵塞了道路涵洞,导致洪水从公路涌出。
何健一行查看水情,叮嘱当地干部要做好值勤工作,确保安全,同时要尽快拿出抢险方案,保证道路畅通。随后,何健一行搭乘在现场抢险的铲车,冒险涉水通过。记者在铲车上明显地感觉到,汹涌的水流将大吨位的铲车都冲得有点左摇右晃。
趟过激流,何健一行搭乘长安面包车,于下午5点左右抵达大竹镇。这时,已经是下午5点过,由于通讯中断,仍然没有准确可靠的消息从白杨溪电站传来。
大竹镇通往白杨溪电站的道路已经被山洪造成的塌方完全毁坏,车辆完全不能通行。大竹镇到白杨溪电站有12公里路程,正常情况下,步行需要5小时左右。何健当即决定率队徒步进入。沿途滑坡塌方不断,乱石堆横亘。这些乱石构成的塌方地段紧临10多米高的河坎,有的地方只能容一人侧身紧贴悬崖通过,大家只好手足并用,颤颤危危地艰难爬行。
艰难行军1个多小时后,傍晚6点半,何健一行路遇万源茶垭乡群众唐天军等人。唐天军拦住何健一行报告白杨溪电站的情况。原来,唐天军等7名老乡一起在与万源交界的陕西毛坝关打工,听说家里遭了洪灾,心急如焚,由于铁路公路都不通,18日早上,大家决定徒步往家走。唐天军等人是白杨溪电站遭遇天灾的目击者。
据唐天军等人说,19日上午,翻山越岭后,他们正好走在白杨溪电站附近的山坡上。唐天军和另外一名老乡走得快些,就呆在电站大坝上,一边歇气,一边等还在山上的其他人。
11点的样子,突然,唐天军等人眼前的大山崩塌下来,冲向大坝下游的河流中。这条河叫任河,连日的暴雨使河水陡涨。崩塌的山体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在任河中激起滔天大浪,一下就翻过了大坝,唐天军等浑身湿透,险些被冲走。正在半山上赶路的其他人看见,涌起的巨浪甚至冲到了半山腰。
要命的是,强大的水流一下子涌进了电站的机房(水电站的机房都在水坝的最底下)。当时,有10人正在机房上班!电站的工作人员立即行动,展开救援。唐天军等也投身其中。他说,水把机房都灌满了,电站的人一边哭一边想办法救人。最终,只抢出一具尸体。其他9人失踪,生死未卜,估计希望不大。
听到这样的消息,何健非常难过。由于道路非常难走,且天色已晚,为加快行军速度,救援的武警队伍提出需要向导带路。刚刚从电站走出来的唐天军是最佳人选。让人感动的是,他不顾长途跋涉的辛苦,不顾自己脚上的伤,不顾家中的受灾情况,让同行工友代向家人报平安后,毅然答应了何健和王成军两位市长的请求。曾在洪水中勇救落水群众、被列为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侯选人的万源市大竹镇街道的罗安友也主动要求当向导带路。
此时,天已经开始变暗,前面还有多处塌方,步行尚需4个多小时,才能抵达电站。连电筒都没有,继续前行非常危险。同时,受城口堰塞湖威胁的大竹镇等乡镇的情况也需要了解。大家只好决定武警队伍急行军先到现场抢险,其余人员暂时返回。在途中,何健安排达州市交通局负责人,联系达陕高速建设单位,派铲车、挖掘机等设备,抢通道路。同时,指示万源要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救援,要做好善后事宜。途中,万源市市长王成军接到报告电站灾情的电话,情况与唐天军等提供的情况基本吻合。
晚8时过,何健一行来到大竹镇政府。顾不上休息和吃饭,何健详细了解了城口堰塞湖的最新情况,仔细询问了群众的疏散和安置情况。何健要求,要根据堰塞湖的实际情况,科学分析,周密考虑可能发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要妥善安置避险群众,特别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要加派人手进行巡逻,维护好当地的治安,确保群众财产安全;干部不能有麻痹思想,要尽职尽责,做好群众工作。
20日晨,据前往现场的救援工作组报告,经河水自然冲刷,堰塞湖对下游的威胁已消除。目前,正在搜救失踪人员。(本报记者 罗丹 黄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