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是什么?”“中心校小学部的教学水平低于村小,说明学校管理存在问题!”“从教师问卷调查看,教师信心明显不足,应引导教师充分看到学校的优势,鼓舞士气。”
几位到学校“做客”的校长向“东道主”提出了尖锐的质疑、严厉的批评和针对性极强的建议。
这是不久前,记者在渠县“校长服务团”到某所学校开展工作时见到的一幕。
为薄弱学校出谋划策找出路
去年初,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优化学校内部管理,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提升校长治校能力,着力打造一批名校长、名学校,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渠县成立了“渠县中小学学校管理及特色发展校长服务团”。校长服务团由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刘春任团长,成员由部分优秀校长和局机关相关职能股室的同志组成,分成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开展工作。
报恩乡第一中心学校在渠县最北端,距县城65公里,与达县石梯镇毗邻。由于地处川东北地区丘陵地带,土地贫瘠,当地人均纯收入极低,学校被人戏称为“北大荒”学校。学校有学生600余人,大多属于“留守儿童”,隔代监护现象严重,管理难度大,初中学生普遍厌学,学风不好,基础较差。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很差,无电教室,无电脑,无规范的实验室,教学仍靠“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陈旧方式进行。
去年国庆以后,“校长服务团”来到学校,通过深入调研、认真思索、反复酝酿,指导学校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北大门”示范窗口学校!当学校校长罗加志召开教师大会宣布这一决定时,会场一下子炸了锅,惊呼声、质疑声、嘲笑声此起彼伏。
但接下来出台的八项整改措施,为冲刺目标全面起航,让大家渐渐看到了希望。
这八项措施可以概括为“八大抓”:抓学习,更观念;抓德育,树形象;抓管理,上台阶;抓改革,添活力;抓质量,图信誉;抓安全,保稳定;抓协调,促和谐;抓机遇,求发展。
短短几个月后,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园环境干净整洁,学习氛围空前浓厚,教师面貌焕然一新,不少曾经让孩子转学的家长又把孩子送回来读书。
让每所学校都找到发展的自信
同报恩乡第一中心学校一样,天星镇三小这些年也处在苦苦挣扎的困境中。
天星镇三小地处渠县城乡结合部,是由原渠县商业职工校转制而成的一所“袖珍”学校,基础设施差,办学条件落后,全校学生仅400余人。该校虽不边远,却十分薄弱!在生源大战愈演愈烈的今天,该校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在天星一小、渠江三小等优质学校的团团“包围”下,学校发展举步维艰。
危难时刻,去年11月,渠县“校长服务团”来到学校,为学校发展指点迷津。经过深入调研、细致分析,“校长服务团”就如何拓展生源空间、凸显办学特色、提高教职工积极性等涉及学校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出良方,并接受了学校老师现场提问。接下来,新到任的校长杨俊先后召开了行政会、校务会、教研组长会、教职工大会,对“校长服务团”诊出的问题逐一解剖,把良方逐一落实到工作中。如今,学校师生一改过去的颓废之气,正朝着希望的道路奋进。同样重新找到发展自信的还有涌兴中学。
作为地处渠县北麓的一所边远薄弱学校,涌兴中学规模偏小、教学设施相对简陋、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教师专业结构较不合理、教师视野不够开阔、信息较为闭塞等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
“无常不稳,无特不活”。特色是学校的个性和生命,是学校的竞争力和品牌!经“校长服务团”一番问诊把脉后,学校决定以凸显办学特色--开发地方课程资源为突破口,推动学校不断发展。
于是乎,该校结合自身实际,从办学、管理、教研上创出特色,从学校文化氛围、活动开设、实际效应上落实特色。在建立起地方课程管理制度的同时,通过调查、研究、论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将课程资源开发纳入到学校常规管理之中,努力挖掘和开发地方课程资源。
有特色就有了吸引力,就有了凝聚力,就有了奋力前行的方向和动力!
近日,渠县中小学校长服务团工作总结会在卷硐学校顺利召开,服务团的3位专家校长分别代表高完中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单设小学就一年来的工作作了经验交流,接受指导的8所学校校长就学校过去状况、接受指导后采取的措施、发生的变化及今后工作一一发言。
“这项举措太及时了!”一位被列为首批被服务学校的校长激动地说:“优质学校的办学经验可以有效提高我们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我们薄弱学校也有出路了。”
·余联海 郑天席 本报记者 桂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