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去之前,听人说起犀牛山,好生奇怪。是山中有犀牛出没?还是山体酷似犀牛?我不得而知,心中便存下一个谜。
我便揣着这样一个个谜团去了犀牛山。犀牛山其实不远,就在城市旁边,一河之隔。准确的说,在州河以南,明月江以北,通川区北外镇、罗江镇、磐石乡三个乡镇的交界处。蜿蜒流淌的州河、明月江,就像两条伸出的手臂,搂抱着这样一片高高凸起的山地,一块迭宕起伏的三角形地带,可谓鸡鸣三乡是也。
我们在一水塘边下了车,步行登山。山岭起伏如浪,山色黛青如墨,一条羊肠小道,蛇一样游进了林子深处。眼前的山林更加浓密,也越发葱笼了。
来到一片悬崖前,不知何人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石级,窄窄的,极陡,竖着,仿佛挂着的云梯。同行的老先生介绍说这是藏经岩,前人流传悬崖上藏着一大一小两本经书,并撂下狠话,说是哪个看见大目经,断子又绝孙;谁人见了小目经,一辈子瞎眼睛……本来路又险,再这般渲染,我们个个几乎是手足并用,战战兢兢爬过了那一段险峻的石梯路。
上了犀牛山顶,面积却不大,不过百十来个平方米,四周山石突兀,灌木丛生。中间平整的地方,有一亭,犀牛亭,可惜毁了,只剩下一圈石头亭基。山上原来还有一寨,名犀牛寨,建于一百多年前,至今一侧的石寨门依然保存完好。寨门不大,全部用坚固的条石砌成,呈桥拱形状,一人来高,两人勉强可以并排通行,扼守在险要处,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下山本来也是无路可走的,整块山石裸露出来,只是坡度稍缓而已。好在前人在修筑石寨的时候,同时在山石上凿出了一条通道,一级一级,宽一米左右,一直铺排开来,延伸下去。
我们踏着前人的足迹,穿越一百多年时光的隧道,穿越茂密的松林,下到半山腰,眼前出现了一片平地,地面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松针。平地中央,孤零零地,横卧一石,铁青色,长丈许,高四五尺,大约一米宽。转至正面,其上刻着“犀牛石”三字。再细看那石头,果真像一头睡卧的犀牛哩。至此,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点睛之笔,有了这犀牛石,才有犀牛山,犀牛寨,犀牛村……同伴讲了石牛的传说,说是很久以前每到夜里神牛出来偷吃老百姓的庄稼终于被发现,而被打掉了一条腿因此再也跑不了只能躺在这里云云。我不相信,宁肯相信这头犀牛就是民歌中唱过的那头犀牛,就是神话中那头总是多情地望着月亮的犀牛。
记不清哪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世界上从来不缺少美,不乏美好的事物,关键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犀牛山,如此好山好景,近在身边,多年竟未知未识,真是憾事。犀牛望月归大海,就像那堆年年沉睡的石头,那头夜夜望月的犀牛,一头困牛,期盼着有朝一日一奋而起,上天入海,牛气冲天,牛劲十足,大展身手。当此时,正是牛年,当地准备先期硬化道路,挖掘此宝贵资源,发展犀牛山旅游,也算是心有灵犀了。□邓成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