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23日,我到宣汉县地方志办公室去窜门,求到一本经过校对并在2002年12月重新印刷的民国《宣汉县志》,“泛读”民国《宣汉县志》上下求索,无心插柳地在其卷十一《人物志·流寓》中发现了个大号人物--战国著名谋士毛遂流寓宣汉的记载:“毛遂周末战国(前257年)楚人,今县东一百六十里土黄坝场有毛遂坝,相传以毛遂得名”,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是却暗藏了珍贵的历史信息。
“西出阳关无故人,天下谁人不识君”。象毛遂这样一位彪炳史册的智慧型人才,中国著名成语“毛遂自荐”的主人公,可以说他的名字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就多了;不知道毛遂的基本情况的人就更多了;而知道毛遂最后人生轨迹的人,就少之又少了。说来你不相信,毛遂“下半生”真的没有历史文献记载清楚。而民国《宣汉县志》中的记载,可能有助我们最终掀起这个历史之谜的“红盖头”。
中国主要历史文献中的“毛遂自荐”
在西汉太史公司马迁编纂的《史记》中,他在非常有限的版面中给毛遂简直是给足了面子,对其进行了浓墨重彩。2001年9月由岳麓书社出版的白文本《史记》之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有曰: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具备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古代举行盟会时,嘴唇涂上牲畜的血,表示诚意:歃血为盟。)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馀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食客门下二使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如锥之处囊中,其未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未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也,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主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上。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自李同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馀梁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
《辞海》中的毛遂
由国家组织的辞海编辑委员会组织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1989年版)1641页有曰:“毛遂,战国时赵国人。平原君门下食客。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围邯郸(今属河北),平原君到楚求救,他自荐同往。平原君和楚王谈判半日不决,他按剑而上,直陈利害,说服楚王同意赵楚合纵,于是为平原君上客”。
《中国通史全编》中的毛遂
由国家组织的《中国通史全编》编委会编纂、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通史全编》(1998年版)219页有“毛遂自荐”的专题记述。基本上是对《史记》相关内容的翻译,可以帮助古文功底不足的同志更准确的了解这一段历史。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毛遂成为平原君的食客3年,刚好符合“养士千日”。在平原君最是求贤如渴之时候,毛遂懂得“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果断自荐,以他的大智大慧和敢于亮剑的精神,“抓住机会,促成飞跃”,为赵国的救亡图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最终功成名就,荣登国家历史大典的“大雅之堂”而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毛遂自荐”成功的“亮剑精神”,相比他之后生燕国的刺客--荆柯的“图穷匕现”、功败垂成的“亮剑精神”,智慧型的毛遂就占了上风。
民国版《宣汉县志》是部什么样的书?
该志书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编纂完成的,继承了宣汉历史上编纂的清乾隆《东乡县志》(今仅有上半本存北京历史档案馆)、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东乡县志》和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东乡县志》的历史文化信息。首任主编是民国十五年宣汉县政府聘请的晚清宣汉举人邓方达(又号柳泉,前段时间宣传的万源鹰背乡天下第一长联的作者之一),后任主编罗春士、向作宾、张岳嵩等,都是民国时期宣汉的博学之士。因此我们相信关于毛遂“流寓”的记载不是“空穴来风”。
毛遂为什么要“流寓”到达州境内?
“毛遂自荐”的历史故事,发生在周郝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平原君在公元前251年去世,但是赵国在公元前228年才被秦所灭。毛遂是在平原君去世之后,还是在赵国灭亡之后,进行“流寓”的?一点历史记载都没有。假设毛遂是在赵国灭亡后才流亡的话,从年龄上推算,他已经是“烈士暮年”,不可能再“壮心不已”了。而早在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当时达州境内的西部地区已经是秦国的地盘,但是达州东部地区当时为楚国地。楚国是当时能够和秦国抗衡的南方大国,毛遂选择在楚国进行避难是非常明智的,尤其是选择在秦楚接壤的偏远地区,不可能发生大的战争,可以颐养天年、著书立说。公元前230年,秦国大举开展兼并六国的战争,在公元前225年伐楚,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毛遂也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明知“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道理,也就在晚年“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尴尬中,选择了中庸之道。
□ 邓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