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湾位于达城西54公里的巴河北岸,因巴河在此绕弯,又传鲁班在此修建了伸向河心的半截引桥,故名“桥湾”。
从汉代建场到现在,桥湾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公元535年至1288年,曾先后于此置万州、万荣郡,南朝梁时改为永康县,隋改永穆县,宋改为永睦县,元初并入通川县(即达县)。
相传元朝并县时,“永睦”与“通川”争夺县址,其地势、风水、交通、名胜古迹不相上下。上方决定取两处“泥沙”以“比重”大小来衡量,由于“通川”官员在泥沙里参入铁砂,其“比重”大增而获得县址,结果将“永睦县”并入“通川县”。
桥湾古镇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名胜不少。到解放时,还有“两街四宫一园”。正街(公园街)长300多米,横街(兴隆街)长170多米,街道宽7米,街面店铺皆木质建造,雕檐画栋,精美整齐,隽永古朴;“禹王宫”在正街西头,宫殿大气,供有大禹王菩萨等数十尊,解放后作为买卖粮食的“米市”。圣庙“大戏楼”,在正街东头北面,前有大操场,庙内大戏楼及正殿、厢房数十间,内场约30米长,20米宽,可容纳观众2000多人;解放前后都常在此演出川戏、京戏、文明戏等。桥湾中心校也设在此地。正街东头南有精美的“人民公园”,园内有桃、梅、李、芙蓉、海樘、牵牛、月季、鸡冠、菊花、茶花,园内南北有屏障,东西有绿地;前有“望江亭”,后有牌坊大门,中有茶亭、石亭、草亭,还有鱼池,内养各种金鱼数十种,左前还有猴园;解放后废园作为猪牛交易市场。兴隆街北头有闻名全县的“文昌宫”,宫内有文圣孔夫子、武圣关公等大型塑像,还有刘备、诸葛武候、张飞、周昌等塑像,后殿有观音殿,端庄秀丽、慈祥善良的观音菩萨坐在莲台上。宫门口两边,一边供“城隍”,一边供“弥勒佛”。佛像两边有一幅名联:“大肚能容,容天下可容之事;开口可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宫门外的围墙围着一个小广场,广场两边各有高达四丈的斗拱石柱一根,柱粗40多厘米,一人难抱;石柱上端一丈,用石斗含接,每柱上有三个石斗十分壮观;宫门右侧还有两丈多高的“六盒塔”,可供燃烧香蜡纸钱及放鞭炮之用;当场之时,常在此小广场内唱凤阳花鼓、看西洋镜、耍猴戏;过年过节时,在此耍龙灯狮子、天台子、踩高翘、杂戏等,十分热闹。解放后,“文昌宫”先后作为乡、区政府所在地。
1976年,大兴场到滴河场的公路穿桥湾街心而过,两边沿公路新建的街道有800多米,工、农、商、学,行行繁荣发达。桥湾是全县有名的“粮仓”,水稻、小麦、玉米、高梁、花生等年年高产稳产,旱涝保收,五谷丰登。经济作物繁多,有甘蔗、苎麻、棉花、油桐茶,产量丰富。果树有柑桔、弥桃、雪梨、栗板、李子、枇杷、柿子、柚子等,抬眼可见,价廉物美,既饱眼福,又饱口福。场郊有农机站、打米厂、面粉厂、酒厂、石灰窑等数十个。陈家岭大坪有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脱粒机等,组组户户皆见。水路巴河经过多次修整险滩,早已畅通汽轮,上至平昌,下至三汇;河里木船、帆船、划子、木伐往来穿梭。公路、基耕道可通达各村各队,路上客车、货车、摩托车、三轮车、自行车,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个古老的乡镇,如今早已换了新的容颜。
■吕大志(通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