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红军文化、纯朴的民俗文化,独特的生态文化。万源市着力打造文化名片,文化品牌建设加速上档升级。
万源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游击队,李家俊在此领导了震撼全川的固军坝起义。红军发动了名垂千史的万源保卫战,创造了反“六路”围攻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是纪念红四方面军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艰苦、战绩最辉煌”的“万源保卫战”的专题性纪念馆,馆藏革命文物197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18件,三级文物90件,资料性文物1000余件。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家俊烈士故居(固军坝起义遗址)、红四方面军万源保卫战军事会议旧址、红四方面军政治部旧址、红三十三军医院旧址及大面山、花萼山、玄祖殿等红军战场遗址。以万源红色文化为题材的电视剧《血战万源》响誉全国,记录在万源战斗过的100名红军英雄事迹的《巴山血》、《红色丰碑》及《红色万源》已出版。万源目前正挖掘、包装、开发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紧紧抓住万源被规划进全国红色旅游区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机遇,深度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弘扬革命传统文化,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万源后河、任河、龙潭河、斯滩河畔之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巴山民俗风情。至今尚存在这些流域的民间口头文学、民歌、民间乐器、民间戏曲和民间舞蹈等广为流传,反映民俗风情的文化艺术形式近60种,其中巴山背二哥、薅草锣鼓已被收进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该市正在开展万源文化研究活动,意在结合万源的文化现象,深入研究、探讨万源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及其对当代万源人文思想的影响,在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中,充分依托万源精神,弘扬地方文化,为建设文化强市奠定理论基础。
万源悠久的农耕历史,积淀了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万源种茶历史可返溯到西周时代,中国最早记载种茶的摩岩石刻是宋大观三年的万源石窝场古社坪的《紫云坪植茗灵园记》,并于1987年研制出茶之极品“巴山雀舌”。张爱萍将军为“巴山雀舌”题字,并于1989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巴山雀舌”获“七·五”全国星火计划博览会金奖、四川十大名茶,在国际茶文化节上获“中国文化名茶”、“中国名茶”称号。如今,万源把茶叶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定期办“红色旅游暨富硒茶文化节”,把“石窝紫云坪”打造为全省茶文化名山。万源萼贝、皮桔等中药材驰名中外,还有旧院黑鸡、木耳、香菇、树花菜、老腊肉等特色食品资源,将作为又一批名品进行包装打造。
万源森林覆盖率达63%,千里大巴山孕育了秀美奇特的山水风光、人文景观。近年来,万源初步形成近距离生态网状景点布局,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AAA级龙潭河旅游景区、“川东峨眉”八台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和10个市级风景区令人着迷。
□本报记者 陈思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