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急剧增长的时代,信息量之大、知识更新之快,要求每一个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付诸实施,尤其是我们语文教师。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每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须的生命方式,是最高级的精神美容,是最长远的教学准备。即便是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倘若不通过读书,获得洞察人性的智慧,观点也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因此,真正的教育家无一不是嗜书如命的人。
一、立足学科本位,多读书,读好书
1、读教材,以奠基教学。读教材包括研究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还要敏锐地发现教材涉及到的一些文章和书籍,并将这些列为学生和自己的必读内容。如著名作家的评传、节选课文的原著、著名作品的赏析、与背景有关的史书等,尽量地丰富教材,读厚教材。这种由薄到厚的过程,既是教师丰富文化底蕴的过程,也是对教材不断理解加工的过程。
2、读专业,以提高技能。有关语文教学、语文心理学、语文教材教法和著名教育家的教学论都要有计划地阅读。如《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以及当代语文教育界“诸子百家”的著作等。
3、 读经典,以厚实底蕴。语文课程承担着培育文学素养、传递传统文化的重任。要把这一重任完成好,语文教师更应该首先读好经典。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说:“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须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作为“受教育”者的语文教师,我们更要读大量的经典,受古典的训练。《说文解字》《文心雕龙》《古文观止》,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明清四大名著、鲁迅杂文、曹禺的戏剧、郭沫若的诗歌等都可以列为读之书目,而且要细水长流,反复涵咏。
4、读社科,以陶冶品位。人们都说,读史使人睿智,读美学使人高尚,读哲学使人深刻,读自然科学让生活更美好……因此,语文教师要读一点哲学、美学、文学、思维科学、文艺理论、艺术等书,做一个有品位的人。
5、浏览时文,以开阔眼界。语文是中小学与时代结合最紧密的学科之一,民族文化、时代精神都通过语文传递给学生,而且,语文课上我们所教的学生,又是接受时尚最快的新一代青少年,如果我们不广泛阅读,洞察时事,拉近与时代的距离,我们就难以与学生沟通。因此,语文教师要经常浏览报刊,阅读时文,以了解时代特点,贴近涌动的时代脉搏,树立先进的现代观念。
6、读无字书,以丰富情怀。生活是一部大语文,教师必须跟随文明的脚步,放眼“四海”,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我们要关注生活本身,要培养多个方面的情感,听歌曲,看电影,有更多人文情怀——感受大自然,感受人类一切美的东西。我们还要关心身边的时事,例如2008年的奥运会、中日关系、台海局势,努力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让这些“事件”成为我们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择其善者而从之,我们的教育就会由空中楼阁变成脚踏实地。
二、坚持学以致用,会读书,读好书
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积累读书法、爆破读书法、把薄书读厚、把厚书读薄……不管怎样读,作为语文教师的读书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读以促教。身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明确的是,我们的读书不应该是盲目的,必须要为“教学”,为“文学”保留一个特殊位置兼读其他的书。以教促读,读便有了更大的动力,教也有了更深的底气。将书本给予我们的惊喜与力量呈现在课堂上,于是一节又一节的精彩教学就会脱颖而出。
2、读以促备。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将个人阅读的心得、教学的经验,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彼此呈现、交流,于是不论读书,还是教学就因为有了这样的分享,而发挥出了1+1大于2的结果。教师因为这样的读书而成长,学生因这样的备课而获益。
3、读以促写。身为语文教师,不读者不知其可也,不写者不知其可也。当我们踏着白纸黑字的阶梯,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记下来时,我们就发现,读人家书的结果,就是那些方块字达成了我们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要知道,一名语文教师读书、教书乃至写书的专业发展的记录,实际上就是这位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足迹。
教学是一种格外的专业,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以宗教的情怀面对——凭良心教书。为此,读书,丰厚底蕴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永恒的追求。我们在不断学习、积累、提升自己专业修养的道路上,必须学会调整自己,摆脱工于心计的市井之气,找到属于自己的有专业尊严感的幸福,这样,语文教师就走向了大气象——努力成为一个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那个时候,语文教师也就成了三尺讲台上那部学生百读不厌的、书香四溢的、鲜活的大书!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读书
达州市通川区第七小学 侯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