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日报4版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达州传媒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临风登高度“重阳”

  阴历九月九日,曰“重阳”。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也称“重九”,意为“长久”。所以,我国定此日为老人节。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景,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布袋,内装茱萸缚在臂膀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可以避难。桓景这一天领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猪羊全部死了。从此,民间就有重阳节做茱萸囊,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临风赏菊等风俗。在“重阳”临秋的诗中,诗圣杜甫的《登高》空前绝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合。

  艰难若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公元767年,杜甫离开成都寄寓夔州,在重阳到孤城江边登高望远,触景生情而写此诗。前四句写江边秋景,意境雄浑开阔,有山有水,有声有色,有禽有兽。“萧萧”“滚滚”两词,使“秋叶之声”“长江之浪”跃然纸上。后四句抒写诗人贫病潦倒的痛苦。诗人以登高之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半生艰难身世之感慨。特别是其中颈联两句,一横写,一竖写,浓缩了诗人之人生。其“悲秋”之含意有八层“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时当秋天,四可悲;重阳不饮,五可悲;亲朋寥落,六可悲;抱病独登,七可悲;风烛残年,八可悲。此诗字字锤炼,言简意赅,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意境深沉而含蓄,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无怪南宋诗评家胡应麟称它乃“呤七言律诗之冠”。

  明朝江南浪漫才子唐伯虎在“重九登高”时,有杜撰故事一则,高雅乐趣,值得欣赏。相传某年重九,秋高气爽,众富家子弟结伴登高。上了山顶,在两张大桌上,各摆下“文房四宝”和美酒佳肴。大家规定:以《登高》为题,谁先写出好诗,就推谁坐上席,皆向他敬酒。可是美菜凉了,热酒冷了,却无一人写出一句诗来。这时刚登临山顶的唐伯虎见之,便毫不客气,毛遂自荐:“诸位才子,你们客气雅让,金口难开,玉笔难下,那我先来抛砖引玉,现现丑吧!”众才子见他衣著俭朴,貌不惊人,都不屑一顾。过了一会儿,其中一个“老大”发话:“先生,你若能写出贴切的好诗,我们礼当敬酒;若写不好,那可要作揖道歉!”唐伯虎道:“好,一言为定!”于是提笔就写:“一上一上又一上”,众才子一看,有的瘪嘴,有的埋怨,有的“喳喳”连声:“你这涂鸦不如,是诗句吗?”唐对曰:“先生们别怒,让我再写下文”:“一上上在高山上,”众人又议论纷纷:“不是上在高山上,难道上在山沟里?”甚至有人还想夺他的笔。唐再曰:“请让我写完再议吧!”随即他挥笔而下,一气呵成:“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众秀才一见,全惊呆了,齐声赞道:这后两句真是神来之笔,将天下尽收眼底,气势非凡。名士真乃志高一筹,写得好!写得好!”众人齐推他坐上席,为他捧杯敬酒,求他赐教。唐曰:“诸位,这首诗的结构格式是:一句‘起’,二句‘承’,三句‘转’,四句‘合’,逐层推进,最后归结。若没有一、二句的铺垫,哪能有‘举头红日低,四海皆一望’呢!这种‘起承转合’的写作结构,也是一种技艺,写好了用活了可使文采生辉。”众人一听,皆拍手称赞:先生学识深厚,文采超群,诗如其人:站得高,看得远,内秀外奇,真有“极目楚天舒”之气迫!

  □吕大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达州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网站客服QQ:159847861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第01版:日报1版
   第02版:日报2版
   第03版:日报3版
   第04版:日报4版
综合
临风登高度“重阳”
修炼于课堂之外
心灵
深处
达州万友2S店
羲皇故都 中原粮仓
做母亲最忠实的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