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会老。人老了最怕什么?恐怕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精神的寂寞——尤其是在逢年过节、阖家团聚的时刻。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是眼下许多老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她儿子、媳妇都出去打工了,好多年都没回来过年了,一个老太婆又要种庄稼,还要带孙女,多辛苦的!”宣汉县东乡镇周桥村4组的村民说。记者采访时谯如玉很是激动,她说:“儿子、媳妇也是为了生活才出去打工的,不回家我理解”。60多岁的老人带着孙女,靠乡里乡亲帮忙种菜、卖菜为生。难道老人就真的不想子女回家一起过年团圆吗?谯如玉说,要过年了,看到村里家家户户的子女往回赶,心里还是想儿子、媳妇回家一起团圆,热热闹闹的。
这些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我市很多乡(镇)出现了“打工村”,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和生活特困老人数量急剧增加,他们的生活甚至处于贫困线以下。由于子女不在身边陪伴,老人们经常感到有话无处说,生活孤独。随着社会流动性和职业开放性的增强,背井离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我们总觉得孝敬老人的时间和机会很多,如果父母能再活20年,假设我们每年平均回去一两次,跟他们在一起最多也就30多次。想想看,他们独守空巢的日子是以“年”计的,而我们回家探亲的日子是以“日”、以“次”计的。
通川区社会救助福利院工作人员说,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和生活特困老人作为老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老年人往往是多种疾病的高发人群,在时下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老人万一病倒或者发生摔伤等意外,可能会无人知晓。尤其在农村地区,老人的问题尤为突出,加上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缺医少药、看不起病的现象更普遍。如果在外打工的子女逢年过节也懒得回去一趟,老人们是多么伤心。
不少人喜欢在父亲节、母亲节的时候感恩,记住:所有的鲜花、卡片和问候,都抵不上常回家看看的温热。忙忙碌碌又是一年光景,过年了,请回家陪陪父母吧!
·本报记者 党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