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幻灯信息

他们,让罗家坝遗址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4-04-23 17:10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廖晓梅

四川省宣汉县的罗家坝遗址自1999年启动考古发掘以来,已经经历了九次重要的发掘工作。这一地区目前发现了东周至秦汉时期的近260座墓葬并出土了数千件精美的文物,其中包括形态各异的陶器超过一千件。这些陶器因其坚固的质地和稳定的化学性质,得以跨越千年保存下来,为我们提供了古代巴人社会在生产、生活、科技和艺术等方面的丰富信息。


近日,记者来到宣汉县罗家坝遗址博物馆,跟随专业的修复师们,见证了如何将破碎的千年陶器恢复其原有的光彩。博物馆的文物保护部部长张立佳(罗家坝遗址考古队队员)向记者介绍,罗家坝遗址出土陶器主要包括鼎、灶、杯、釜甑、盂、圜底罐、喇叭口罐、豆、钵、釜、尖底盏、高领罐、网坠、纺轮等。这些陶器多为夹砂红褐陶和夹砂灰陶,较少的有夹砂灰黑陶、泥质灰陶、泥质黑皮陶,还有一小部分是彩陶。它们的纹饰主要是粗绳纹,还有一些附加堆纹、刻划纹、细绳纹、弦纹和彩绘纹饰。这些器物大多是东周时期川东北地区巴人聚落的生活用具,通过形制、纹饰和器类的组合,我们可以窥见川东巴文化与蜀、楚、秦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我们深入了解东周时期巴人的社会生活和制陶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修复师正在修复文物。

修复师正在修复文物。

每一次修复都是挑战

修复师对文物进行比对。

目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罗家坝遗址博物馆正在对近几年发掘出土的陶瓷器进行修复,已经修复了近四百件各类陶瓷器。


这些修复的陶器主要出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巴人墓葬,其修复过程极为复杂和精细,面临许多技术难题和挑战。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川东北地区的陶制工艺和陶器烧造技术尚不成熟,这些陶器本身就比较疏松脆弱,给修复工作带来了首要的困难。此外,由于长期埋藏在酸性土壤中,这些陶器遭受了严重的腐蚀,使得清理和修复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张立佳表示:“在修复过程中,有些器型比较少见,我们必须通过一点点的比对和修复。有时,即使器物已经修复了三分之二,我们仍然难以准确判断其整体形态。此外,一些陶器上的纹饰和刻画符号非常丰富,这些纹饰和符号既有装饰功能,有些可能已经具备了文字的功能。在修复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尽可能地保证这些纹饰和符号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每一次修复都是与时间的赛跑

文物


张立佳告诉记者,他们利用大型CT扫描和“热释光”检测等多种科技手段,可以揭示文物身上隐藏的信息,为人文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例如,他们可以了解到罗家坝遗址出土文物表面附着物的成分,以及陶器的烧造工艺,这些信息对于考古和历史研究都至关重要。

修复工作并非易事。每一次修复都是与时间的赛跑,与历史的对话。张立佳表示,在整个罗家坝文物的清理与修复过程中,修复师们尽可能做到不干扰文物原有状态,保留文物最大的原始信息。他们通过每一次修复,可以了解文物的内部结构、烧造工艺、底部残留物等。相比前期的考古现场提取工作,后期的清理与修复工作难度更大。


修复师正在对文物正在进行粘接吹干

由于有机粘结剂的老化,装饰在陶器上的彩绘变得异常脆弱与珍贵。修复师们需要在保住彩绘的情况下进行清理,这是清理工作中最大的难点。他们需要耐心细致地清洗、拆卸、粘接,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马虎。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要面对技术上的挑战,还要承受心理上的压力。

修复师正在对文物进行拼接。

张立佳表示,修复师们有时会因为陶片磨损严重,难以找到拼接部位而陷入困境,有时会因修复进度缓慢而感到焦虑。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们从未放弃过。他们坚信,每一件文物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价值,他们的使命就是让这些故事得以延续,让这些价值得以彰显。通过他们的努力,破碎的文物得以重获新生,重新焕发出光彩。




做文物医生


“我们的工作就像是给文物治病一样,首先要诊断文物的病害成因,了解它们的化学成分,以及它们是否有修复过的历史。”张立佳告诉记者,修复师们运用化学仪器,如X射线探伤仪,来探测那些肉眼无法察觉的损伤,同时使用X射线荧光和衍射光谱等技术来分析文物的化学成分及分子结构。通过这些高科技手段,他们能够对受损的文物进行清洗、补缺、打磨和封护,最终使这些文物重新焕发生机。

在修复过程中,这些“文物医生”小心翼翼地处理每一片碎片,他们不仅仅是恢复文物的物理形态,更是尽可能地保留文物的历史痕迹。他们将散落的遗址碎片重新拼凑起来,还原出远古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他们的努力,过去与现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远古的巴文化变得可感可触,让历史记忆得以传承。

罗家坝遗址展厅修复好的文物。

张立佳表示,他的工作不仅是对文物物质层面的修复,更是对历史文化的守护和传承。他们的每一份努力,都在无声中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辉煌。

来源:达州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