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翠屏山,旧时风景多少故事

发布时间:2024-03-04 20:34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郝富成

文/郑景瑞


达城州河之南有座山,唐时山上多竹称作竹山、青爱山;因山顶苍翠,石壁如屏,又称翠屏山,并沿用至今;民间多叫作周鸡公梁,实名真武宫梁。旧时山上庙宇甚多,楼亭不少,风景颇丰,故事连篇。翠屏山,不愧为达城的一座名山。

2005年时的翠屏山。唐富雄摄


一山多景冠达城


清乾隆《直隶达州志》“景胜”篇中,留下黎惇(疑为黎錞,因黎氏家谱中无黎惇)对直隶达州有这样的描写:“凤凰嵯峨,翠屏环拱。竹岭东列,铁峰西峙,一水萦带,四山如城。”文中的翠屏,指的就是翠屏山。当年的翠屏山,戛云亭、凝翠亭、真武宫、玉皇宫、九子庙、观音庙、地母庙、三清庙、古佛寺、金盘洞坐落其间。直隶达州八景中的翠岭搏云、竹山烟雨,通川八景之一的朱红魁字均在此山。这在达城周边的山中不可多见。


达州八景有旧八景和新八景之分,人们通常把乾隆《直隶达州志》所载的凤岩悬瀑、铁峡流霞、金滩鼓浪、翠岭搏云、竹山烟雨、宝林风月、仙墅桃源和相堂槐照称为旧八景;民国《达县志》记载的铁山晓日、翠岭祥云、龙爪清潭、凤岗绿竹、北岩夜月、西寺晴霞、烂柯棋局和山垭仙迹称为新八景。时过“景”迁,新旧八景大多名存实亡,唯翠屏山上之云,其景“我自岿然不动”,只不过前称为翠岭搏云,后称为翠岭祥云,一字之差而已。古人多为其咏诗,志书曾留下清嘉庆达县知事蔡星“号螺叠叠锁通川,崱屴晴空黛色悬。倒影江流新涨后,淡施岚气夕阳前。欲行法雨超无上,自有慈光被大千。徙倚巍亭真可戛,诗情不在晚霞边”和江西宜黄应起元的“翠屏峭立对南关,遥望矞云西岭间。五色祥光浮石骨,千重瑞气蔼烟鬟。亭前掩映秋声起,洞里芬芳宿蝶闲。具识太平真有象,纷纷郁郁绕朝班”等诗句。


而被明朝达州知州夏松称之为通川八景之一的翠屏岩魁字,少被世人所知。据民国《达县志》和《达县市南外乡志(1911—1985)》记载,翠屏山半岩石壁上,镌刻魁字,一寸多深、一丈多宽大。古代科举考试三年一次的乡试时,县里人将魁字填上朱红,十分耀眼,但后来被青苔、野草掩埋。魁字旁有注为绍定年镌刻。绍定是南宋皇帝宋理宗的年号,共计6年(1228—1233年)。夏松在1528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专门为翠屏岩魁字作序,序中写道:他与司教黄敏、周锽、易纬、曾举会面时,谈到翠屏岩“魁”字长时间被埋没,就安排人劈开荆棘,去掉苔藓,搭上梯子观看:楷书字迹仍然可见。因此用朱红填明,以彰显达州读书做官的奋力追赶前人,大“魁”于蜀,大“魁”于天下。自唐宋时到夏松所处的明朝,从达州走出去的还真有六人官至宰相,他们分别是唐朝时期的李峤、李适之、刘晏、韩滉、元稹和宋朝的张商英。为祭拜这六人,后人在凤凰头修建六相祠,凡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考前要到六相祠祭拜。六相祠早已被毁,今凤凰山上建有六相广场,达城徐公祠巷立有六相雕塑。


翠屏岩魁字今何在?数年间,笔者多次向住在翠屏山、永丰街的老人打听,都摇头表示没看见过;三次岩上探寻,毫无结果;一家住南城草街子、曾求学于原达县地区纺织厂子弟校(今金华学校)的老者说,他小时候曾见过。笔者力邀他一同探访,他站在龙郡一住宅楼七楼的窗口给笔者指了大概位置。但因道路难行、荆棘丛生,无法靠近一探究竟。


翠屏山的戛云亭,系元稹任通州司马期间所建,该亭“下瞰江流,周览城邑”,为达城文风的重点,原亭约毁于元代。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绅士周德纯等在旧址重建。嘉庆二年(1797年)由署游击孙起龙迁亭于南坝,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又将亭移至半山(即今址)。戛云亭高约13米,底径7.2米,下开两个弓形拱门,顶竖直插云天石柱,青瓦白墙,八边三层,底层翘角塑有五彩祥云,亭内楼梯、横梁均为木质结构,古朴雅致。2001年、2007年先后被达州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登高习俗源此山


我国的登高习俗,古已有之,但大多是在九九重阳之日,并留有李白“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等千古名句。而达州人独钟情于元九登高。


元字在古汉语中有始、首等含意;九在数目中表示多数,最多,最大,为上,因此元九又称上九,是农历每年头一个九日,即农历正月初九。这天是天日,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必须隆重庆祝。九与酒谐音,九不能离酒,各家各户都要准备丰盛的酒宴,给玉皇大帝祝寿。


达城民众的登高习俗,史志最早有记载的是清朝嘉庆《达县志》,其中礼俗门风俗篇写道:“正月清明日,群登翠屏山,载酒载歌竟日……九日,谓之上九,城中士女登翠屏山礼玉皇大帝,肩摩穀击,携酒挈榼,饮于山头,至黄昏始散。”《达县市南外乡志(1911—1985)》也有这样的记载:“每逄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市民相携佳肴,登临翠屏山,设野宴于真武宫前。尤以正月初九登高之日为盛,彩龙翻舞,金狮扑腾,箫、笛、锣、鼓之声大作,直至夕阳西沉。”


为啥最早登的是翠屏山?杨先国先生在《达州人元九登高——民俗调查报告之一》中写道:翠屏山地处达城南边,与达城仅有州河一水之隔,山虽不高却突起岸边,犹如达城的绿色屏障。他认为翠屏山背后火烽山的“火”字是达城人元九登高民俗的最初起因。旧时达城的建筑物,除少数寺庙宫观和外籍会馆有砖砌高墙外,民宅多为穿斗木结构,在以桐油为灯、木柴燃炊的年代里,常常发生火灾。城内居民便将频繁的火灾归咎于火烽山的“火”字在作祟。为避火灾,在火烽山与达城之间的翠屏山顶修建真武宫。真武帝在道教中主北方之神,北方壬癸属水,以此获取以水来克火。真武宫落成后,道士们每年正月初九都要举办盛大的庙会,称为上九会,由于上九日是玉皇大帝的圣诞日,所以操办得特别隆重与热闹。这天,城内万人空巷,人们扶老携幼,拾级登山,前来观看道家举办的法事和天一灯,他们席地围坐,把酒言欢,尽兴而归。年复一年,积而成俗。


翠屏山上的真武宫消失、天一灯的不复存在,真武克火、天一生水理念的淡化和消除,在通州做过司马的元稹(又称元九)就成为了元九登高的缅怀对象。后来,随着达城人口的增加,翠屏山已无法容纳更多的登山者,人们自然而然地改变了登临地点,由登翠屏山发展为登城北的凤凰山,以及火烽山等地。“元九登高涌万家,一家就是一盘花,团团围坐野餐乐,追念诗人感物华”,著名诗人梁上泉这样吟咏家乡的元九登高。


2006年6月,达州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从2007年开始,将每年的正月初九定为元九登高节。元九登高节已成为四川十大地方名节之一、达州城市的文化品牌。


多少故事藏其间


不表今人在翠屏山上新建达州中学,不谈以戛云亭命名诗社、出版诗集,而从深藏其间的众多传说故事选取几则共赏。


戛云雅兴:唐朝元和十年(815年)三月,元稹被贬通州,成为位居刺史、别驾、长史之后的闲职司马。直到至元和十三年(818年)四月,通州刺史李实病故,元稹才被朝廷任命代理刺史职务。次年正月初九离开通州。元稹任通州司马期间,经常到戛云亭游玩观赏。调任虢州长史前,他还十分关心通州的农业生产,挂念率领通州人在翠屏山一带开荒垦地未完成的事务。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初一,他写下《告畬竹山神文》,祈求竹山(翠屏山)神灵保佑通州年年风调雨顺,人民丰衣足食。


真武显灵:1933年10月,真武宫被战火焚毁,但真武大帝神像尚存。传说神像眼目在转动,是真武大帝显圣了,要众生募钱给神像修道观。当时每天到真武宫烧香施钱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真武宫东侧竖有一高杆,上悬纸灯,排列成“天一”两字,称为天一灯,其意为天一生水,以压城内火星作祟。当夕阳西沉之时,天一灯顿时大亮。到正月十四、十五晚上,有人偷灯送到尚未生小孩的妇女家,预祝早生贵子。若其家幸得贵子,便送香油到真武宫还愿。


红军击敌:1933年农历十月初九,川军第二十三军刘存厚残部约一个团的兵力,溃退到翠屏山上,妄图居高临下,阻止红军渡河。红三十军二六八团三营,由政委刘少堂率领强渡州河,进入南外杨柳垭,迂回敌后,截断退路,逼敌于悬崖绝境,然后发起猛攻,一举击败困守真武宫梁的敌人,俘敌600余人。


三清庙办学:戛云亭侧有座三清庙,三合院,有两个殿,面积100余平方米。刚解放时住有主持和僧人。1951年,政府兴办学校,但因财力所限,缺乏正规校舍,便利用三清庙办起小学。当时只开办一年级和二年级,合班上课,学生只有二三十人。1954年初夏的一场特大风雨,三清庙变成危房,停止办学。1956年,三清庙被拆除。



来源:达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