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县头条

让“秦巴药库”名片焕发出时代光彩

——达州市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24-02-28 09:42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传统智慧,草木精华;莽莽巴山,秦巴药库。

达州位于秦岭之南、四川东部,南北交界的特殊气候,高低起伏的山川地理,蕴育了2386种野生中草药资源,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1万亩,居全省前列。

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达州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

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中药材基地。

近年来,达州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部署要求,守正创新、务实笃行,积极推进中医药领域综合改革先行先试,走出了一条“事业强、产业兴、文化靓”的达州特色中医药传承创新路径,中医药工作综合考核连续三年荣获省政务目标考核一等次,市本级及辖区7个县(市、区)均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古老的中医药正以其深邃的哲学智慧、独特的医学价值、巨大的产业潜力,在广袤的巴渠大地大放异彩,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理顺机制 给足政策

搭建高质量发展平台

四川位于中国西部,差异化的地理,多样性的气候,成就了四川“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明确提出“实施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将中医药产业纳入“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和万亿级医药健康产业总体部署。

闻春雷如令,达州争先。2019年2月,达州在全国率先单设市中医药管理局,所辖区县同步成立中医药局或中医药发展中心,实现了中医药工作的高位统筹,由此掀开了达州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篇章。

达州中医药参加西博会。

2021年6月,达州召开全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达州市委书记邵革军响亮提出,“坚持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发展新模式,奋力开创达州中医药发展新局面”,做全国、全省的“排头兵”“领头羊”,给全省“树标杆”“作示范”。

喊出这样的励志口号,达州有资源支撑的底气,有政策推动的豪气。达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严卫东表示,达州中医药资源禀赋独特,又有难得的政策机遇,建设中医药强市、助力四川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达州大有可为。

作为中医药大市,达州境内拥有中(草)药资源2386种,收入药典431种,人工栽培道地药材89种。达川区、宣汉县、万源市是省中药材产业重点县,“达川乌梅”枸橼酸含量居全国之首,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获评全国十大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乌梅子酱”成为引爆网络的标志性网红产品,“川重1号”是全川第一个“七叶一枝花”重楼新品种。

健全政策机制,推动中医事业发展。市、县两级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将中医药传承创新纳入政务目标绩效考核,《达州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十四条措施》等20项相关规划、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每年设立中医药专项发展资金1000万元,率先在全省出台中医药强县建设标准,基本搭建起了支撑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秦巴山·万达开中医药联盟发展大会。

2019年9月,随着红绸拉开,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挂牌成立,成为全省唯一一所中医药高等职业院校。2021年3月,与达州中医校实现融合发展。每年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中医药人才3000多名。2024年2月,《达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与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融合发展方案》印发,整合区域内医疗教育资源,学院迎来了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春天……

政策上促进,阵地上给力,资金上保障。达州市全力实施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示范创建行动,累计投资43亿元迁改建公立中医医院8家。将符合医保政策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费用的支付比例提高10%,优化中医类医疗服务项目251个、新增中医药优势病种15个,推进医保DRG付费向中医医疗机构倾斜。

打造特色专科,提升中医救治水平。市财政每年统筹不少于800万元的专项发展资金用以支持重大疾病中医药专科(专病)防治能力建设,组建市级中医医疗联合体专科26个,共建成国省市级中医重点专科92个。建成省区域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提升中西医防治重大疾病的诊疗能力和疗效水平。

延伸中医触角,满足多元健康需求。推动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规范设置中医科,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规范设置治未病科、康复科、老年病科,全市现有中医医院19家,建制乡镇全覆盖建立中医馆209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建制乡镇中医馆全覆盖,2110个村(社区)卫生服务室(站)均能提供中医诊疗服务。推进4家中医医院构建医养联合服务体,组建家庭医生中医药服务团队,“一老一小”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80%和90%。市县分别组建中医专家团队,联村包片开展帮扶指导、坐诊带教,保障群众对中医药的健康服务需求。

聚焦产业 提质增效

推动建设中医药强市

每年立春前后,达州市达川区百节镇万亩乌梅次第花开,粉白花朵灿若云霞,座座花山吸引大量周边地区游客前往赏花览景、运动休闲,体验乡野乐趣。

达州中药材资源富集,素有“秦巴药库”之称。“中医药守正创新,中药材是关键,只有守住中药材,才能更好实现优质发展。”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人表示。

中医药助力万源托底性帮扶。

从中医药大市到中医药强市,达州深知道路漫长,全市通过园区+基地、科研+转化、中药+康旅等“一揽子”推进措施,补足产业短板,加快资源转化,蓄积发展动能。

——“园区+基地”夯实产业根基。坚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提出“一核两翼六极”中药材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打造中医药产业集群;成功创建省市级现代中药材农业园区7个,因地制宜打造达川乌梅、万源萼贝、渠县白芍、宣汉黄连等道地药材生产基地37个,建成规模居全国前列的淫羊藿、百部种苗繁育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天麻林下仿野生栽培基地。实施中药材种植重点县建设计划和“秦巴药乡”建设工程,打造省级中药材产业发展重点县3个,培育“秦巴药乡”示范乡镇14个。2023年全市种植中药材81万亩,产值达47.86亿元。全市40%的乡镇、60%的村通过种植中药材,实现村民增收。

——“科研+转化”做优中药品质。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推动省中医药科学院在达州设立产业技术分院,成立中医药产业孵化中心、中医药制剂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11个,实施优新品种选育、远志炮制技术及应用等项目19项,新增中药材、中药制剂等检测项目8项,拥有注册、获准生产药品190种,4个中药品种被列入国家级新药品种,乌梅降糖颗粒已进入中试阶段。培育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生产企业37家,工业产值从4年前的8亿元提升至25亿元,其中地榆升白片单品年产值近5亿元。

巴山乌天麻喜获丰收。

——“中药+康旅”促进融合发展。组建秦巴山·万达开地区中医药发展联盟,与重庆开州区、万州区合作共建万达开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示范带,发展木香、天麻等10余万亩,合作发展中医药康养、中医药观光旅游等业态。联动巴山大峡谷、乌梅山等景区,创建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项目)13个,推出生态疗养精品线路12条,开辟“当归—研学之旅、半夏—养生之旅、沉香—文化之旅”3条中医药特色旅游线路,开发养生茶、乌梅酒等特色产品30余种。整合辖区医疗机构、民营养老机构等资源,实现医养结合、食养结合、康养结合的新模式,不断擦亮“秦巴药库·康养达州”区域品牌。

扩量增产、提质增效、融合发展,达州实现了中医药全链条发展,2023年全市中医药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50亿元。

传承创新 弘扬国粹

中医文化宣传有声有色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穿越古今。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达州市深入挖掘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培育传承创新发展的文化土壤和应用场景。

公交车是城市流动的窗口。达州选择经过繁华闹市、人流量大的公交线路,张贴涂绘中医药元素,包括古代名医介绍、达州道地中药材图样、宣传标语等。全市7个县(市、区)共开通了14条城区中医药文化公交专线,在达州机场、火车站、高速路沿线设置特色中医药文化公益广告,为群众带来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体验。

达州从本市中医药系统中遴选聘任100名中医药专业人才,组建中医药科普“百人团”,创新开展“医师(中医)+教师”“双师”结对活动,深入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在偏远的宣汉县厂溪镇梨子中心校,老师经常组织带领孩子们到大山里辨别寻找中药植株。在渠县聚元药业公司“百草园”,一年一度的“芍药节”成为当地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达州用一道道特殊的“方子”,让更多的人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

达州市中医药产业园区。

全市中医药系统积极组织“中医惠民护健康,我为群众办实事”义诊活动,受益群众数十万人次。广泛开展中医药科普活动,通过小区灯箱广告、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以及中医药文化“进课堂、进社区、进院坝”活动,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达川区乌梅博物馆、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两家单位成功创建为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成功培育达州市通川区磐石镇第二中心校等13家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传承,是中医药文化的根基;创新,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在推进中医药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达州聚焦巴渠本土中医文化发掘,加强古典医籍文献、医家医案、传统制药技术、炮制经验等系统研究,组织编写《达医达药济天下》系列丛书。民间偏方“蛇难爬”消肿散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竹县“罗氏掌门按摩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罗秀春创造传统技艺和现代诊疗手段相结合的推拿按摩,被列为达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渠县康宁中医院中医药文化长廊。

为推动中医药文化交流,达州市成立了中医药学会,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大力实施“名医、名科、名院”“三名”工程,“张大宁国医大师学术传承工作室”“胡昌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工作室”相继落户达州。全市现有中医药高级人才480人,省市名中医53人,省级中医药学术带头人和拔尖中青年中医师36人。一代代中医人守正创新,薪火相传,成为老百姓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健康使者。

2023年,达州市两次组织赴港澳参加“探秘秦巴药库—领略大美中医”文化交流活动。同时,推动市内高校、医院与海外学校建立文化交流合作机制,举办“中医药文化进海外华裔青少年云课堂”活动,中医药文化在巴山渠水传承弘扬,“国粹”瑰宝破圈出海。

随着中医药文化走进校园、川渝中医药文化研修班举办,以及中医药文化宣传周、“本草传经·半月论谈”、首届“巴渠本草大讲堂”暨全市中医药文化宣传科普队员培训等活动的开展,巴渠中医药文化挖掘、推广、传承的步伐越来越快、手段越来越新。立体多样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正以浩大的声势和沁人心脾的“药效”,为推动实现“中医药强市”目标赋予新动能。 

□文/图 蒲建国 王永明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