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我在老家过大年

发布时间:2024-02-27 20:32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郝富成

文/何晓波


今年春节,我从山东回到达川区老家,过了一个川味版的大年:老屋换新面貌,100余人同时在院坝内吃坝坝宴流水席,感受了久违的川东北农村淳朴热闹的乡情民俗;与20多年没有在春节里团聚的二爹一家子一起团汤圆,吃着软糯香甜的汤圆,一下拉开了小时候对年“暖甜”的深刻记忆;走上乡镇年文化场地展示区,与父老乡亲一起在露天戏台听川戏,看神奇的非遗文化“变脸”艺术……


百余人同吃坝坝宴


今年春节之所以要回四川老家过年,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和我一样在外乡创业的二爹家的堂哥,把10多年无人居住的老屋翻修后,建了一幢别墅。新屋落成,他邀请随我安居烟台养老的大爸、大妈回乡在老家相聚,共话这几十年的奋斗历程。


堂哥20多岁时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先后到过山西、广东、福建等地,最终在福建泉州开办了一家服装厂,由此事业兴旺一切皆好。他说,这些年自己一人拖家带口在外奋斗,3个儿女都长大成人了,成家的成家,参加工作的参加工作,读大学的读大学,但他们都没有在老家的老屋住过。


不想让孩子们缺失对祖辈、父辈生活过的故土的感情,于我来说,也同样如此。到烟台工作后,老屋就如同鲁迅先生对“故乡”的记忆一样,时时刻刻在内心深处浮起一种莫名的留念与回不去的伤感。


在这种种念想中,我提前休年假,陪着耄耋之年的父母一同回到老家省亲。堂哥把新屋落成庆祝的日子定在了正月初六,邀请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的乡亲们一起在新屋院坝内吃坝坝宴。


这天,100余人汇聚在院子内,几十年未曾相见的老邻居、老朋友济济一堂,各自说着这些年的变化:村村通让车辆能抵达每家每户的家门口,蜀道不再难于上青天;新农村建设让世代久居山坳、坡顶的老百姓住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楼房;乡村振兴让乡亲们感受到了国家“三农”政策带来的切身福利……谈得最多的还是年轻人不再像以前那样跑到外省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既不耽误干农活又可以挣钱补贴家用,只要人勤快肯动脑子,就能过上好日子。


坝坝宴流水席上,其乐融融,大家热情地举杯相庆,幸福感溢于言表。


吃了汤圆好团年


老家过年习俗有一个与北方吃饺子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家家户户要吃汤圆。堂哥家的嫂子、堂妹和妹夫知道我们是山东回来的“远客”,坚持不让我们干家务活,他们每天一大早就把火炉烧得旺旺的,将那些用酒米磨成浆晾干后的“汤圆粉”捏成团,再在里面包上红糖,水沸腾之后轻轻地投入锅内,随后像煮饺子一样要“定几次凉水”。灶膛内红红的柴火苗欢腾地舔着锅底,锅内圆圆的白白的汤圆上下翻滚,我们称之为“汤圆跳舞”,这时汤圆就煮熟了。


“团汤圆、吃汤圆、吃了汤圆好团年”,大家一边念着儿时的歌谣,一边吃汤圆。用筷子夹开软软的汤圆,绛红色的红糖已经化开,一口咬上去,香香的、糯糯的、甜甜的、黏黏的,暖暖甜甜的年味瞬间就上来了。


露天戏台看川戏


今年春节全国各地都在推介具有当地特色的年文化,达川区文旅部门也一样。由于达川区是在原达州市达县基础上重新调整行政区划更名而来,考虑到达县的称谓已经近百年了,所以当地政府便将二者结合起来推出了“老家达县 宜美达川”的城市宣传语。确实如此,“老家达县”给我们这些外乡游子一份亲近感,“宜美达川”又有一种城市新定位的内涵。


来到老家管村场镇,在文化一条街上搭建了露天戏台、各种灯饰,将传统年味装扮得浓浓的。流传达县部分地方的“打铁水”是春节必不可少的节目,也成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一项。“打铁水”必须挑选那些勇猛的“铁匠”手艺人,他们在特制的熔炉内将生铁熔化,然后用勺子舀一团铁水,一手抛向夜空,另一只手接着用一块木板猛地击向空中。这团铁水瞬间就在夜空中炸开了花,犹如一团绚烂的烟花盛开,围观的人们热烈鼓掌,所有大人小孩叫好声连连,“火树银花不夜天”把新年的热闹气氛一波一波推向高潮。


看完铁水烟花,就该听川戏看变脸啦。戏台上,川戏特有的清音、高腔让人们如痴如醉,那些熟悉的《山杠爷》《花田写扇》《琵琶记》等曲目,让听戏、看戏的人群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与掌声。而川剧特有的变脸表演则是整个节目的高潮,在刚烈、勇猛、欢快的音乐旋律里,身着戏袍的演员来来回回地变换着各种脸谱,有刚正的包公、忠义的猛张飞、关云长……这些脸谱形象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古典小说里的人物。随着脸谱不断变换,人们的好奇心随之剧增,演员最后变回本来模样后,整个表演也戛然而止,全场爆发出意犹未尽的掌声。


“老家达县 宜美达川”,短短几天的春节假期,每天站在老家门口望着横卧远处的连绵起伏的铁山,沉浸在九岭千峰竞秀的青翠山色中。在如轻纱一般的薄雾里,听竹林深深处清脆的鸟鸣,与亲朋好友相聚叙旧,吃着家乡美食,赏着绿水青山的美景,让我这个在烟台“乐不思蜀”的川娃儿,对故乡又恋恋不舍了。




来源:达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