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幻灯信息

【非遗“新生”】一根绳、三分钟,可以讲出什么样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3-12-07 08:45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12月6日讯(记者 周琼 摄影报道)“3分编7分整,一个小小的盘长结,可以有成千上万种变化。”12月3日,走进位于新津区的成都市杨文艺绳编技能大师工作室,记者看到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津绳编的传承人杨文艺正与人讲述着绳编的技巧。3分钟过去,他手里单调的丝绳焕然新生,一个代表“吉祥”的盘长结挂件随风飘动起来。

杨文艺正在制作盘长结挂件

“绳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一种体现,我就是想用一根绳讲好一个故事。”杨文艺是怎样用一根绳讲故事?又讲了些什么故事呢?

迷上绳编 热爱是他的成长故事

“小的时候,家里长辈给川剧团做手工小部件,我是在那时接触到绳编。”杨文艺回忆他人生的第一件绳编作品颇为感慨:“奶奶看我在旁边玩儿,随手给了我一块布条,我鼓捣一阵之后打出了一个盘扣,感觉很惊喜。”从此,杨文艺就跟随奶奶开始制作盘扣,在手上无数次打结的过程中,杨文艺的心里也对这些结越发重视和在意。上学时已学会编一些蟋蟀、盘长结等的小物件,这也让他在校园里非常受欢迎。

杨文艺创作的绳编作品.png


杨文艺创作的绳编作品

年岁增长带来的经验积累让杨文艺的绳编技巧越来越熟练,但他真正意识到可以传承这门技巧,是在他第六年的部队生活里。

“刚进部队时,战友对我擅长绳编都感到不理解,但我等来了伯乐。”2000年,从军的第6年,彼时的部队领导认识到绳编所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专门为杨文艺开辟了一个工作室,“此后我的绳编作品在部队大受欢迎,也在部队举办过主题展览,很多战友也跟着我学习绳编。丰富军营文化生活的同时,我觉得自己收获到了很大的支持。”

2009年,杨文艺退伍回到新津,发现做绳编的人已然屈指可数,随后成立自己的绳编工作室。“从小到大的接触已经让我和绳编难以分开,我很热爱它,更不想看到它渐渐从世人的目光中消失。”以一手精湛的绳编技巧为底气,杨文艺立志将绳编艺术传承下去。

传承绳编 坚持是他的内心故事

2010年元旦节,杨文艺受邀参加新津区首届民俗文化节,在文化节上杨文艺的绳编大放异彩,游客、媒体纷纷点赞、报道,同时带来的5万元盈利让杨文艺看到了绳编的潜力,“既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赚钱生活,我会坚持下去。”

“发展也不是一直都顺利。”提到中间境况不好的几年,杨文艺只是笑着摇摇头,并不多说。“拮据的生活下我坚持买材料做绳编,我爱人还一直鼓励我。”正是由于家人在背后的默默支持,更坚定了杨文艺坚持下去的决心。

杨文艺参与各类活动获得的多项荣誉.png


杨文艺参与各类活动获得的多项荣誉

在创作之余,杨文艺也经常参与非遗文化进社区、进校园的活动,此外还参与如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大型活动。“坚持参与活动,认识我的人就多了,认识新津绳编的人也就多了。”2009年至今,他先后教授万余人学习绳编艺术,在绳编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上又更近了一步。

“参与活动也打开了我的眼界,看到市场需要什么,我应该创作什么。”据杨文艺介绍,新津绳编有120种基本结,一种或多种结组合可以有无穷无尽的变化,每件作品都不一样。“根据市场需求,我们坚持创新,让绳编文化和技艺以更符合当下的形式被大众所熟知。”

发扬绳编 创新是他的践行故事

“全国的绳编有很多,但新津绳编最与众不同的是有在地文化独特性,这也是我们最大的创新。”

2022年新津区安西镇政府主动招引杨文艺绳编工作室入驻,并组建杨文艺绳编队文明实践特色队伍作为当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对当地村民进行绳编教学。“目前我们的队伍有22人,平均每人每年创收2万余元。小小的一根绳子将我们的心凝聚在一起,也对我们当地和美乡村的建设提供了帮助。”

杨文艺结合安西镇鱼文化创作的绳编作品.png


杨文艺结合安西镇鱼文化创作的绳编作品

在这个队伍里,大家结合安西镇的鱼文化、莲文化进行绳编创作,作品也被杨文艺带去各个地方参加展览。“小小的一个作品,上面有当地的文化特色体现,从四面八方来的游客把它买回家,就知道这是新津安西的文化。”

由于编织技法出色,现场制作互动性高,在地文化特色明显,近年来杨文艺先后被选中出访以色列、西班牙、俄罗斯、法国等国家,受到外国友人的热烈欢迎;2023年,新津绳编入选成都大运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制作技艺,在大运村进行绳编教学体验,外国运动员纷纷点赞,参与人次达到5000人。

“将在地文化与绳编结合,是希望用一根绳子讲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杨文艺表示,在保护和传承好新津绳编的同时,未来他还将不断进行创新,带着更多的好故事走向世界各地。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