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我家住在万达开】“独奏”变“交响” 联弹生态“协奏曲”

发布时间:2023-12-05 08:57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翻开中国地图,万州、达州、开州呈三角状毗邻,这片总面积2.4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江河湖渠星罗棋布,连绵山脉纵横交织。虽然同守一片天,共护一江水,然而三地一度面临着“九龙治水”的生态实践难题。

随着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的纵深推进,三地聚焦“生态绿色”这个关键词,在生态环境领域不断“破壁”尝试,从过去各扫门前雪的“独角戏”变成携手联弹生态“协奏曲”。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画卷,正在万达开三地徐徐展开。

跨域共治

从“有界”到“无界”

清晨,薄雾散去,南河静静淌过田野,青青草木映入碧水。抵达达州市开江县八庙镇保全寨村时,南河突然转了一个弯,顺着崖壁一泻而下,完成了从达州到开州的跨界之旅。

南河,点缀在长江支流的一条“纽带”,发源于达州市开江县广福镇,经开江县八庙镇、重庆市开州区巫山镇及沿岸乡镇流入汉丰湖,最后汇入小江。

八庙镇、巫山镇的交界线把南河分隔开来,因行政归属不同,复杂的地理环境造成早些年这条河处于两地“都管又都不管”的局面。“以前的南河两岸,垃圾乱扔、污水乱排、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执法难度大。发现河对面有污染河道的行为,各方都不能越界执法。”保全寨村村级河长陶卫回忆道。

南河如何实现从“黑臭”水质到水清岸绿的转变?答案藏在万达开协同治理里。

将时间拉回到三年前,在开州区巫山镇一个小型会议室里,一场有关南河治理的联席会议正在召开。会上,巫山镇、八庙镇两地有关负责人就近一个月巡河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交流意见,共同探讨下一步的治理措施。没过多久,达州与开州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就相继建立起联席会议、联合预警等多项机制,着力构建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污染共治的格局,为南河彻底“刮骨疗伤”。

南河协同治理的大幕拉开了。从共同开展联合巡查,到共建巡河志愿者,再到联合开展河道治理,一系列生态联防联治的举措在南河边落地开花。

也就是这一年,陶卫成为了南河的一名村级河长,主要负责南河宝全寨村段2公里多的河段及其两岸的环境维护。“我们经常和下游的巫山镇开展联合巡河,以前‘三不管’的地带,现在成了我们联合巡查的重点对象,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南河水质越来越好,大家的感情也变得更亲。”看到自己守护的这湾碧水愈加清澈,陶卫颇感欣慰。

达州市开江生态环境监测站监测员李江萍见证了南河水质的转变。在生态环境系统工作多年,李江萍每个月都会到南河提取水质样本,为南河“把脉问诊”。

“南河河道流量小,稍不注意就容易‘伤风感冒’,我们把南河像小孩一样对待,悉心呵护。”李江萍说。

从理不清“谁来管”,到相互协作“一起管”,两地工作人员通过互当“啄木鸟”,让南河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

“儿时记忆中的南河又回来了。”保全寨村村民易联元打小就生活在南河边,小时候在河边游泳的场景他到现在都记忆犹新。易联元说,现在水质变好,经常能看到成群的鱼游动,特别是一到冬天,上千只野鸭子过来过冬,特别壮观。

“河流有界,治理无界。”达州市开江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雷雳坦言,如今同一条交界河,同一个养护标准,同一把尺子监督考核,曾经各自为政的治河格局,如今打破区域界限,真正实现了“一体”治水。

邻里联动

由“协同”到“共识”

晨光熹微,天色微明。在开州区国有毛垭林场东阳管护站,护林员万福清又忙碌起来了。

“进出山林都要扫码,不然不能放行。”今年快60岁的万福清一脸严肃,这是他对进山人员说得最多的话。

这里不仅是万福清驻站管护的地方,更是扼守火源入山的“岗哨”。万福清所在的铁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地处万州与开州的交界之地。

作为护林员,万福清的主要任务是协助上级管理部门完成森林管护、防火、宣传等工作。

这里山大沟深、林木交错、地形复杂,用万福清的话来说,“半点马虎不得!”

在万福清开启一天忙碌的同时,距离他不到几公里地方的开州区国有铁峰山林场大垭口管护站,护林员吴承奎也开始了一天的巡林工作。他带上油锯、水泵等工具,坐上巡护车,向铁峰山深处驶去。

密林深处,车辆到不了的地方,他便步行前往。谈及自己的工作内容,吴承奎如数家珍:每天车巡二十几公里,步行八九公里,巡护面积9173亩。

吴承奎是开州人,现在已经在万州定居,在铁峰山当了30多年护林员。他所在管护站的林场管理面积,其中有3479亩在开州境内,每到重点时期,两地护林员针对交界毗邻区火灾隐患风险区开展联合巡林,共同确定路线和重点工作。

“感觉特别亲切,同在一片山,共护一片林,这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共同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守好这片绿水青山。”吴承奎说。

两地护林员在“协同”护林之余,两地政府也就铁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保护工作达成共识。

铁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因平均海拔较高,夏季气温适宜,被周边市民作为避暑纳凉的首选地。也正因如此,几年前,公园内出现占地、占林搞房地产开发建设的违规违法现象。

如何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

面对这道必答题,万州、开州迅速按下铁峰山国家森林公园违建整改与生态提升工作的“快进键”,同步启动对铁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提升工作,尽最大努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为打破两地行政壁垒,共护绿水青山,两地还签订了《协同共管合作协议》,在重要活动、重要节点、重要区域加强联动,全面实施动态巡查,恢复提升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本色、成色。

“在协同治理的共识下,我们两地坚持‘一山同策’‘一山共治’,从整改到治理,从治理到修复,从修复到提升,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万州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谭江峰表示。

如今,在两地的协同治理下,铁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实现美丽蜕变。走进公园生态修复现场,新栽植的树木长势良好,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每逢周末、节假日,我都会携家带口来公园游玩,爬山、赏花、亲水、吸氧,铁峰山成了我们的‘世外桃源’。”开州区长沙镇狮子村村民李胜国说,有了绿树和鲜花,天蓝山青水碧的铁峰山又回来了。

红利共享

让“风景”变“丰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生态环境的改变,为万达开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一个个逐绿发展的故事正在这里生动上演。

李杰从事花卉产业已经20多年,五年前,他“扎根”万州区天城街道盆景奇石街,在铁峰山下打造了一间“花间木屋”,主要从事盆景种植、造型、栽培、销售以及园林景观设计。

每年春秋季,是李杰生意最红火的时候。走进他打造的“花间木屋”,院子里,种类繁多的盆景青翠欲滴、生机勃勃,李杰为其修剪、组盆,忙个不停。

“一年下来,光是盆景销售额就能达到70多万元,这里气候和土壤适宜发展盆栽苗木。接下来,我还将依托铁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资源优势,打造餐饮业、民宿业。”谈及未来的规划,李杰满怀期待。

生态环境的改变,还带来产业之变。“我们村沿河发展冠宝柚500多亩,其中400亩已投产,整个巫山镇达到1万亩,冠宝柚已成我们致富增收的金果果。”指着成片的果林,开州区巫山镇巫山村党支部书记陈丰业高兴地告诉记者,巫山村是冠宝柚源乡,南河良好的水源为冠宝柚的种植推广提供了条件,滋养一方产业兴旺,成了托举群众美好生活的产业河。

良好的自然生态也让达州民众尝到发展的“甜头”。

达州市开江县长岭镇,位于长江支流南河流域,东连万州,自然条件优越。该镇以“特色香料镇”为主攻目标,大力推动青花椒、生姜等特色香料产业由传统种植向产业化、集约化、品牌化转变。

“这几年,长岭产业富了,我们生活好了,腰包也鼓了。”长岭镇村民杨容高兴地说道。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数据显示,三年来,长江上游流域水质总体稳定保持Ⅲ类,万达开三地基本实现了“水质达标、河面清洁、河岸绿化、景观靓丽”的目标,成为践行“两山论”的生动样本,“蓝天”“碧水”在万达开居民的朋友圈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蓝天白云背后,是万达开地区环保协作机制的日趋完善。近年来,万州、达州、开州三地积极推动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污染共防,联合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联动工作方案》,建立联席会议、联合预警等11项机制。携手开展跨界河流巡河,毗邻区县国控市控考核断面、饮用水监测和送样分析164项工作。

共享蓝天绿水,三地唇齿相依。为此,三地还共同编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协同推进秦巴山区和三峡库区生态修复,积极构建山区生态屏障和水域生态廊道。实施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修复南河流域生态环境,开州与达州市开江县、宣汉县联合开展跨区域生态修复增殖放流活动。

从联合执法到协同立法、从高层互访到部门会商、从流域共治到生态共建、从资源共享到合作共赢,万达开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协同发展之路。

随着一项项机制的创新探索,一层层壁垒的逐渐打破,携手共保的绿色故事还将在万达开不断上演。

□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全媒体采访组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