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县头条

干事创业永葆军人本色 环保路上争当合格尖兵

——退役军人唐明庆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3-11-17 10:03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金秋丰收季刚刚过去,农人总算是可以放下锄头好好地休息一下,但是作为新农人的唐明庆反而变得十分忙碌。近日,记者走进开江县甘棠镇甘棠社区,在这里的一座生物有机肥加工厂,负责人唐明庆正在指挥工人处理刚刚收购回来的大量秸秆。

在加工厂的一侧,是一年能够出栏肉牛500头以上的养牛场。“我们对秋收后的残留秸秆进行回收利用,同时对周边养殖场的粪便进行收集,将秸秆和粪便‘变废为宝’,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双赢。”唐明庆说,作为一名退役军人,能够在这个年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部队锤炼了我。

迎难而上

退役军人显担当

唐明庆,1965年出生于开江县甘棠镇。从一名退役军人到专业工人,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军人风范;从一名专业工人到下岗职工,始终坚信所有的付出终会沉淀为底蕴;从一名下岗职工到企业负责人,始终践行企业回报社会的光荣使命。

“对于从小向往的军装,能够在19岁的年纪穿上,无疑是我此生最激动的时刻。”回忆起那个年纪,唐明庆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幸福,他表示,虽然在部队待的时间不长,但是4年所学所经历的是这一辈子无尽的财富。

转业回到地方,唐明庆进入了开江县原商业局工作,成为了一名司机,专门为采购部转运货物,日子简单且单一。随着时间的推移,2001年,唐明庆下岗了。

面对需要养活的一家老小,唐明庆不得不外出谋生,所幸司机这份职业在当时依旧“吃香”,他在短时间内找到了一份工作,不完美的是和亲人聚少离多。

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稍有积蓄的唐明庆通过筹借等方式将全部家当投入到一家制鞋厂,短时间完成的财富积累,一跃成为了大家口中的“有钱人”。

老当益壮

变身“养牛倌”

成功后,唐明庆并不愿意“躺平”,而是将目光锁定到养殖业,经过多次外出考察,最后决定拿下一座养殖场,准备大干一场。

“2019年以前,养猪效益可观,我的初心是建一座大型养猪场。”唐明庆说,正当筹备工作有序开展的时候,开江县原畜牧局工作人员施明成主动找到自己,针对养殖所需的手续和防疫以及环保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也是在那个时候,唐明庆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养牛是非常可观的,它稳定性强,长肉比较快,防疫相对简单。”施明成说。

最终在施明成的建议下,唐明庆选择了养牛。截至目前,养殖场完成投资1700万元,建成肉牛育肥区、青贮饲料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有4万平方米的养殖场可容纳1000头牛,年出栏500头牛以上。2022年,养殖场已出栏肉牛300头,实现利润95万元。

唐明庆在自己致富的同时,没有忘记要带领村民奔小康的初心。养殖场不仅为周边村民或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还吸纳群众提供养殖原材料,从而增加群众生产经营收入。

“变废为宝”

致力环保显情怀

随着气温一天天走低,唐明庆和他聘请的饲养员们都忙着给牛喂水、投放饲料。这些平日在田里搁置的秸秆、麦草,在唐明庆的养殖场却成了“香饽饽”。

“最初,秸秆、麦草只要牛能吃的,通通回收,不让老百姓烧在地里。”唐明庆说。虽然养殖规模在扩大,但是对秸秆的需求只有一定的数量,始终无法做到全部回收。针对这一情况,唐明庆率先在养殖场周边建设仓库和有机肥加工厂,尽可能将周边群众秸秆回收储存,然后把稻草秸秆作为牛的缓储料(黄储料)、生物燃料以及有机肥的基料,来实现综合利用。

“刚开始,我们年生产有机肥有2000余吨,不是产量上不去,而是市场需求达不到。”谈及有机肥的前景,那时候的唐明庆忧心忡忡,资金压力大、销售渠道不通畅、资金回笼困难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

向市场铺货,将有机肥送给花场、果园免费使用,如果效果好,再付费用。这个想法产生后,唐明庆便大胆决定实施,正是这一决定,打开了有机肥的销路,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也让企业有了发展下去的动力。目前,有机肥加工厂年产有机肥上万吨,产值200万元。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程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