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幻灯信息

“万里长江行”探访团走进四川博物院 青铜器见证蜀楚“江水上下,一苇可航”

发布时间:2023-11-03 08:28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11月2日讯(记者 许雨珂 摄影报道)长江滋养了四川生生不息的羌藏彝文化和巴蜀文化,构筑了四川底蕴深厚的文化基因。近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探访团走进西南地区最大的博物馆——四川博物院,从它丰富多彩的馆藏文物中解读长江上游代表性文化——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万里长江行”探访团走进四川博物院_副本.jpg

“万里长江行”探访团走进四川博物院

四川博物院始建于1941年,至今已有83年,现有院藏文物35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7万余件。在展厅内,一件造型繁复的铜罍格外引人注目,它被誉为四川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西周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铜罍属于西周早期器物,出土于四川彭州一处窖藏,纹饰繁奢立体,应为高级贵族所用。”四川博物院讲解员张媛媛介绍,周人以鼎、簋等食器为重器,而古蜀人则以尊、罍等酒器为重器。在这件夔纹铜罍的纹饰中,象、牛等的写实形象体现出四川地方的浓郁特色,同时,夔龙纹、兽面纹等夸张的纹饰则带着中原青铜文化的印迹。与之风格相近的青铜罍在湖北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也有出土,反映了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的交流。

“邵之飤鼑”列鼎_副本.jpg

“邵之飤鼑”列鼎

探访团随行专家、武汉大学长江文明研究院贺世伟教授介绍,四川博物院还有一尊战国“邵之飤鼑”,铭文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地流行的字体。“邵”极可能是“昭”,楚国贵族三大姓之一。这一器物形态与湖北随州擂鼓墩二号墓出土的铜鼎基本相同,专家推测为楚器。有意思的是,这批食鼎同时发掘了5件,其余4件都是本地对楚器的仿制品。“邵之飤鼑”列鼎反映了蜀楚融合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蜀与楚‘江水上下,一苇可航’,蜀楚文化交流,青铜器是见证之一。”贺世伟表示,青铜器是古代先民在物质文化领域的一种杰出创造,在文明起源探索和早期文明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从武汉商代盘龙城遗址,到古蜀文明的精彩华章,长江流域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不仅承载长江流域人们的信仰、审美观念、生活态度,也是长江文化与中原文化、长江各代表文化之间交流互鉴的见证。”

“这种对长江之神的恭敬和礼赞,是长江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表明古人对长江在社稷民生中地位的看重,表达了对长江的依恋和敬畏,以及与长江和谐共生的良好愿望。”贺世伟说。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