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县头条

渠县:方寸之地做文章 “蚕海桑田”结出富民增收金丝茧

发布时间:2023-09-20 10:14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鱼米乡,采蚕忙,两岸青青万株桑。”秋日微风中,走进渠县报恩乡金竹村道路两旁的桑园,淡淡清香袭来。

“我们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蚕桑养殖,种植桑树200多亩,有蚕房40张。今年桑蚕收购价格比较高,每公斤55元左右,今年我们已经养殖了4季,算上最后一季的产量,预计今年集体经济收入20万。”金竹村村支部书记王林渠介绍道。

9月18日,在金竹村养蚕基地里,金竹村村支部书记王林渠正指挥村民采摘蚕茧。看着连片的桑园、碧绿的桑叶、洁白的蚕茧,村民林渠觉得日子有奔头。

守着“老路”

蚕桑养殖艰难前行

桑蚕养殖作为金竹村的支柱产业,种桑养蚕历史久远。“我们村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养蚕,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有桑树,到了3月份,树枝长新叶,家里就搞点蚕种开始养蚕了。”报恩乡金竹村支部副书记胡长江告诉记者。尽管金竹村桑蚕养殖历史悠久,但桑蚕出产量低、养殖不成规模、售卖价格低廉,桑蚕养殖一直未成气候。

蚕茧养殖基地

2015年,金竹村村“两委”干部出资,筹集了88000元,将废弃的学校教室改为养殖基地,在荒地上种植桑树,尝试养殖桑蚕。

“当时养了20张蚕,每公斤售价30元钱,除去工人的工资,我们不赚不亏。”王林渠说,“养殖持续到2018年,产业发展一直不见起色。后来我们寻找到业主承包,村干部全部退股后,村集体经济靠土地流转盈收。”王林渠说。

2021年,金竹村收回桑蚕养殖承包,决定由村集体发展桑蚕养殖,利用扶贫资金投资60万元建设大蚕房,并和四川安泰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由安泰公司提供蚕苗和技术,金竹村负责养殖,蚕茧由安泰公司全部收购。

如今,金竹村有了标准化的厂房、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人员,桑蚕产量、规模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养蚕是个很好的产业,除了蚕房建设和桑树种植外,投入小、风险低、回报高。21年,桑蚕养殖为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22年增收12万元。”王林渠说。

“我们的小蚕房有300平,是用来共育蚕种的,大蚕房1000平,等小蚕长到一定程度就全部转移过来喂养,现在蚕已经全部结茧了,我们正在采收,采收完了安泰上门收购。”王林渠说,“看着一批蚕宝宝从小米那么大,长到白白胖胖的,再到结茧后卖出去,我的心里很舍不得,就像看着长大的孩子要远行一样。”

技术更新

桑蚕产业实现提质增效

桑蚕养殖好,新技术是提质提量的新出路。在与安泰公司合作后,胡长江发现了蚕桑养殖增产的关键。

“过去我们村使用的养蚕技术和现在的区别不大,增产的关键是做好眠期前后上桑叶。以前我们养殖的时候,看到蚕开始休眠就不放桑叶了,但还有很多蚕没有进入眠期,还要继续吃桑叶,桑叶不足、蚕生长不好。”胡长江说,“新技术要求要等90%的蚕结束眠期再放桑叶,这样蚕的大小整齐,蚕的结茧率和结茧质量高。”

给蚕上桑叶

“胡书记是80年代养蚕的老技术员了,多次到绵阳、广安学习养蚕技术,现在他是我们的技术指导。”王林渠笑着说。

“蚕的生命周期很短,从小蚕到采茧一般需要28天。别小看养蚕,它对温度和湿度都有要求。养蚕的适宜温度在27—28度之间,大蚕湿度要求80%—85%,小蚕湿度在90%左右。天热的时候,基地内配有空调、电风扇、冲水设备等给它们降温,天冷就利用草根、柴火、无烟煤等升温,同时还配有加湿器对它们的生长环境进行实时干预。蚕很爱干净,我们还需要经常用石灰消毒。当满足了条件,蚕宝宝桑叶吃得越多,生长得越好,丝的品质也更上一层楼。”胡长江介绍,“以前技术落后,桑蚕养殖产量始终无法提高,和安泰公司合作后,才学习到先进的养蚕技术。”

“蚕桑养殖和种庄稼的时间是完全错开的,村民们有时间、有劳力,大家都乐意跟着干。”报恩乡金竹村3组村民、蚕茧养殖基地工人卢琼兰高兴地说,“在基地干活50元一天,每天早上六点半来给蚕房消毒,上桑叶,喂蚕,清扫蚕房,一天干八九个小时,一个月有1000多元零花钱。村上还设置了奖励制度,超产1公斤奖励5元,上一批蚕超产,我还拿了300多元奖金哩!”

桑蚕养殖不但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收益,也为村民就近就业带来了新机遇。经过两年实践,金竹村决定充分发挥桑蚕产业“短、平、快”的优势,在产业提质增效上下功夫,通过发展小蚕共育技术,提高“蚕苗”质量,把桑蚕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来抓,将桑蚕产业打造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富民产业。

敢闯新路

蚕桑村奏响致富歌

金秋时节,走进渠县报恩乡金竹村,车辆沿着蜿蜒的村道行进,只见不少村民的房屋旁都搭建着一个钢结构架子,这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这个架子就是村民们的蚕房了,还没有修完。今年,我们以村上的桑蚕养殖产业为中心,鼓励村民在家养蚕,发展庭院经济,由村里的桑蚕养殖基地统一育种供种,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统一对外销售,让金竹村的桑蚕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王林渠说。

村民收集桑叶

王林渠告诉记者:“村子常住人口有300多人,平均年龄在60-75之间。我们因地制宜发展蚕桑养殖业就是要充分利用村子的剩余劳动力,通过庭院经济,让家家户户养蚕,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目前,已经有85户村民加入了进来,我们计划征集100户,让桑蚕产业全村推广。”

“听说要发展庭院经济,我和老伴马上就要求加入。在村基地干了2年,去年一年挣了7000多元,这么好的收益让我们对桑蚕的养殖充满了信心。等蚕房建好了,老伴就负责在家养蚕,种子、技术还要销路村上都统一安排好了的,我们完全不用担心。我就继续在蚕房干活,加上家里种的2亩多田,还有养的牛、鸡、鸭,一年也有接近2万元钱的收入,这多好呀。”今年60岁,在蚕茧养殖基地的务工村民彭雪琴说,今年上半年,自己就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植了两亩多桑树,为养蚕做好了准备。

庭院虽小,却大有可为。据悉,报恩乡金竹村为大规模发展桑蚕养殖,向渠县乡村振兴局争取资金为村民修建蚕房、购买设施设备,村民自行种植桑树、平整场地、整治户居环境发展庭院经济。村上建立了庭院经济积分制,对桑蚕养殖和户居环境进行评比打分,让小庭院不仅能产生效益,也能打造好金竹村的户居环境。

村民采摘桑叶

如今,得益于乡村振兴的各项惠民政策,群众不出村屯,在自己家中就可以实现丰衣足食。“咱们村的桑蚕产业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等产业有了一定规模,我们还要加强技术更新,延长产业发展链条,多元开发桑、蚕资源,例如桑枝可以培育菌种,蚕的粪便可以用来做枕芯、蚕丝用于被套、衣服布料,蚕蛹还可以入药、食用等,可以说,蚕的全身都是宝。庭院经济充分发展起来后,将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激发村民内生发展动力,让农家‘小庭院’变成‘增收园’,实现村民共同富裕。”王林渠说。

□文/图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彦力 严衡玬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