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09:51
石彦龙,35岁,中共党员,2011年毕业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同年考入四川省川东监狱,现任一监区教导员。从警以来,因专业素质过硬、工作表现突出,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公务员,受省监狱管理局嘉奖2次,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
从初出茅庐的“青苗”到中流砥柱的“青蓝”,石彦龙在历练中成长成才,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初心使命,把奋斗青春书写进他的无悔藏蓝。
同学眼中的“学霸”
石彦龙是甘肃人,从小就对光荣而神圣的警察职业充满了向往,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梦寐以求的警校,经过层层选拔,最终顺利考入有“司法警官的摇篮”美誉的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在校期间,他努力勤奋、刻苦钻研,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监所管理专业所有学科,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此外,渴求不断进步的他,在老师的指导下,还考取了法学第二学士学位和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这些丰富的学习经历,不仅让他开阔了视野,拥有了扎实的理论功底,也为他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监狱民警奠定了基础。
警校毕业后,石彦龙考入四川省川东监狱,成为一名光荣的监狱人民警察。得益于警校生涯的所学所获,入职后他很快就适应了身份上的转变,处理起各项监狱工作也是得心应手,丝毫没有“新手期”的不知所措。
从监区一线的监管执法到特警巡查的应急处突,从狱侦狱政的依法管理再到机关办公的统筹协调,无一例外都出色胜任。热爱加上专业,他在多岗锻炼的实践中把自身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系统内不可多得的复合型人才。
同事口中的“书虫”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深知学习重要性的石彦龙即使已参加工作多年,依然保持着学生时代最纯粹的初心,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他挤出时间考取了二级心理咨询师,同时他也经常钻研法律法规、翻阅案卷资料,想尽办法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石彦龙非常喜欢看书,休息时间他更愿意翻上几页书,微信读书上也总能见到他的阅读踪迹,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他偏爱人文类书籍,喜欢读历史书,也喜欢米兰昆德拉和托尔斯泰的小说,每读完一本书,他都会写下他的读书心得,并把读到的好书向身边的朋友同事推荐。
在川东监狱,也有不定期举行的读书交流文化活动。近年来,川东监狱坚持以文育警、以文励警理念,在狱警间营造“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满足狱警提升文化需求,提升狱警的整体素质,全面构建敢拼爱赢、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警营文化新生态。石彦龙总是积极参与读书交流文化活动,也从中受益。
在石彦龙看来,学习、阅读不是来自工作层面的硬性规定和要求,但学习、阅读对工作开展帮助很大。坚持时间久了,更变成了兴趣、爱好和习惯。
“我在这样的习惯中获益与成长。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能够学以致用,提升实践能力,不断提升自身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和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到狱警工作中去。”石彦龙表示。
罪犯心中的“导师”
“管身先管心,治心再治身。”在监区任职期间,石彦龙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把所学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科学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在不断的摸索与调整中,练就了一套自己独有的工作方法论。
“救一个人,要先救他的思想;教一个人,要教他改变心态。”改好一名罪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让他从思想深处认清犯罪的危害,知法懂法,认罪悔罪。但由于罪犯文化差异大,文化层次普遍不高,石彦龙发现直接讲解法律知识有时收效甚微,于是他改变策略,先摸清罪犯整体受教育水平,再根据接受程度进行调整。在落实罪犯教育时,他运用心理学的正向引导作用,搭起与罪犯沟通的“连心桥”,建立信任让他们敞开心扉,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疏导压力,端正改造态度,树立改造信心。
“在改造罪犯方面,心理学理论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在实践中,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长期的真诚用心。”在石彦龙看来,罪犯改造工作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为此他总结出了自己的“三大秘籍”,一是要用心用情,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二是要及时回应合理诉求,让他们感受到关注;三是要因人施策,根据不同罪犯的类型、性格、特点制定转化方案。
今年已是石彦龙离开家乡的第16个年头,他带着梦想、带着期待,把“崇德、尚法、博学、强警”的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校训铭记于心,他带着使命、带着责任来到天府之国,把“忠诚、尚法、自强、和谐”的四川监狱精神践之于行。在新的征程上,他将继续勤勉度日,不负所托。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梦真
来源: